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书读百遍不若记写一篇

2018-04-16 eNet&Ciweek/文乾

现代人读书常遇到两种情况,一为过目便忘,二是过目而忘。

过目便忘,指的是读完没多久就忘记了当时的感触;过目而忘是说看书只用到了眼睛,心却没有真正与作者共鸣,看了和没看没有什么区别。

有人曾问王阳明:“书读了却记不住怎么办?”先生答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在先生看来,读书便是心向光明,就是“致良知”。

单求记住比之理解已经落了下乘,更遑论是让内心明澈的更高层次追求。无论是哪方面的书籍,都有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所在,仅仅记住内容,可能只是为了应试,而要初步完成读书的目的,至少要理解清楚才行。

读后感可以是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也可以是即兴创作的音乐、美术等。它是不辜负读书所耗时间最好的方式,是解决过目便忘和过目而忘的方法,更是“致良知”的有效途径。

众多先贤大能都有记笔记的习惯,后人从他们的笔记、手札中,往往能得到相当大的启发与震撼。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除了家喻户晓的《蒙娜丽莎》,他还设计过许多草图,包括飞机、计算器、汽车和机枪等。他的成就除了自身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与他强大的记笔记的能力有关。

达·芬奇又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笔记方式——“镜像书写”,他是一个左撇子作家,他习惯从右向左书写。同时他从未停止过对事物的研究和观察,他会用绘画将单词视觉化,使用学术界一直流行的康奈尔笔记法。这些都为他提供了非常多的笔记素材,也间接增强了他的思维和逻辑能力,帮助他实现了艺术和科学的神奇结合。这里不是说一定要模仿达·芬奇的行为,而是启示我们要有自己的体系,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笔记方法。

人生是一场修行,随手的笔记就像我们在书写自己的故事,这一过程不仅能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还可以鞭策我们拥有更健康生活习惯和规划。

生活中处处都有不同形式的读后感和笔记,记账是我们对于财富流水的记录;备忘录是我们对于行程安排的提醒;谱曲是我们对当时情感的记录和表达。这些有的能帮我们获取知识,有的能让我们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还有的能让我们心境空明,格物致知。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