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人应是什么样的

2019-01-10 eNet&Ciweek/七目

小时候的世界里将好与坏分作两半,将所有人划分到两个阵营里,就像童话故事中白雪公主是绝对善良纯洁的代表,没有任何瑕疵,而女巫是绝对心肠恶毒的化身,不会心存丝毫善念。后来慢慢发现,那样单纯绝对的世界并不存在,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善恶黑白的矛盾体。不过,我们总还是觉得,即便人不再那样纯粹,但人性之中还是好的一面多过坏的一面。

然而,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却告诉了我们一个残忍的事实,那就是不管你相不相信,这世界上就是存在不善良的人。他可以对你的伤疤视若罔闻,他可以对你的命运漠不关心,你的生死只要不触及他的利益,那么你的价值也只是个“垃圾”。

有时候,一部作品往往能充分体现作者的人生历程,以及由此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卡夫卡曾用这样的一句话概括自己的一生:“我走过的三十八载旅程,包含着辛酸,充满着痛苦。”他从小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母亲又天生懦弱、多愁善感,能给予他的关爱很少。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卡夫卡说,自己的心中有太多的话,如果不通过写作发泄出来,这一切就会冲破他的胸膛。卡夫卡不仅仅是将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他更把写作当做一种派遣情绪的工具,一种维持自己生存的形式和人生的最大追求。

我们不能仅凭一部作品来断定作者对人性善恶的认知,但却有理由相信人的冷漠,人的冷漠与不善良是可以达到如《变形记》中那般地步的,且人的善意和耐心,乃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可以被时间生生磨平的。

每一个人都并非纯粹,对待不同的人,历经不同的事,人性中善恶黑白的比例会随之调整变化,甚至混合为令人捉摸不清的颜色。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最终极的答案无非是私心物欲在作祟。

王阳明的心学揭露了人性最为本质初然的状态: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人的本性,是无善无恶的。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即天理、天性。而人的本性虽无善恶,却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我们后天的学问、修养归结于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

每一个人在小时候,世界都是单纯的,无善恶之概念。而对善恶有所认知,并认为世界上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这与自身认知水平和接触到的教育,其中便包括专为孩子打造的童话故事。另一方面,随着成长,如白纸一般的孩子逐渐变成了一个不那么纯粹的人,并在不同情况下展现出不同的“黑白面”,多少都会参杂着无奈。

向善是我们一生的修行,其实说到底是反求诸己,让自己被私心物欲遮蔽的心重见光明。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