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心学初识

2019-02-13 eNet&Ciweek/白露

王阳明于我并不陌生,因为我现在还能想起高中历史课本上蓄着胡子的消瘦老者的画像,还有他作为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的重要地位。可惜的是,高中学习心学,不过是背诵些考试可能考的理论名词,并没有时间去体悟这些传世学问。

最近有时间也有契机,我研读了《传习录》,在感叹古人智慧的同时,也得出了自己粗浅的心得,借此机会与诸位分享。

从心出发

“心外无物”是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指“物”与“心”同体,“心”离不开“物”,“物”也离不开“心”。

正如他为朋友解答岩石间花朵与心的关系时所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句话也就是说,当你没有看此花时,此花不在你心里,花也就不存在,你来看这朵花时,这朵花就有了颜色,变得明艳,花也就有了存在。

我认为王阳明所提出的“心外无物”观点是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的,他是想说这个物体是存在于这个世间的,但是如果“我”没有看到它、了解它、知道它,于“我”而言,它就是不存在的也是不重要的。因此,我认为这里的“存在”是以“我”为参照的,是一种相对的“存在”。

这让我想起了贝克莱主教的“存在即是被感知”,设想在遥远的森林中倒下一棵树,但却没有人看到,那么这棵树是否真的倒下了呢?也许它真的倒下了,但联系是发生在与你我有关的事物之间的,它倒不倒下没那么重要,我们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此花未在我心里开,此树也未在我身边倒,如是而已。

就像是,我们人类现有科技尚未能认识的某些事物,于我们就是不存在的,但客观上它是否真的存在于浩瀚宇宙之中呢,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这个物,心里有它,它也就被我们赋予了“存在”的意义。

说到这,想到我以前也把“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归类到与唯物主义相对立唯心主义阵营,现在看来是过于简单和狭隘了。这个理论是想强调本心的重要性,重点并不在于意识和物质何为第一性这个问题上。

有句话说道:“当你对这个世界微笑时,世界也会以微笑回报。”不是因为你笑了,这个世界就变好了,那未免有点自恋了,而是你笑了,代表着你看世界的心情变得积极和愉快了,世界在你心中也就变得充满希望了。

所以王阳明一直强调:欲修身,先养心。受外界风气影响,人如果一味追求物质、虚名这些外在的东西,忽略了对自己内心的正视,那何谈其他的能力和作为呢?

知行一体

除上述观点外,我认为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的真正含义是知行一体,也就是指知和行是一回事,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没有先后之分也没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之分,只因二者本是一体。

王阳明在为徐爱解答知行合一的内涵时说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而未行只是敷衍而已,并未从皮毛入肉进而入骨入心。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人从小被教育要尊老爱幼,但社会上虐待老人和儿童的事件依旧频频发生。因为这些对于尊老爱幼并没有“真知”,只是知道了这个名词,却并没有在心里真正的认同它、遵守它,所以也就做不出相应的行为。

所以,知行合一应该是自然的、非刻意的。当我们真正信服某种正确观点时,不用再刻意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这看似“佛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步入正轨。

结语

心外无物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不管哲学上解释得多么复杂多么深刻多么适宜思辨,都不是这些思想本来的目的。从根本上而言,这些理论是用来指导人们生活的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也是该思想能够经久不衰并被几百年之后的人追捧的原因。

如今的社会可能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样简单,露水闪电之后是什么,梦幻泡影之下有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乱世治罪,盛世治心。《传习录》这本经典,历经沧桑之后,隐约召唤我们,给我们一些答案。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