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人工智能的人性

2019-04-17 eNet&Ciweek/艾依

某天打车出门,像往常一样,在说出目的地后,司机师傅直接打开高德,跟着导航的语音提示按照规划路线行进。

但我还是发现了有些不一样的地方,手机里传出的女声在下一个路口到来之前,早早提醒司机“不要上坡”,又在即将进入一段分叉口的时候,提示司机“马上靠左”。

与传统导航不同的是,智能导航上的地图信息都是即时的,可以实时显示具体的交通情况,而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与大数据技术的加持,地图的基础数据采集方式、城市交通大数据能力以及用户个性化体验都得到大幅度提升,智能导航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帮助人们规划路线”,而是让地图“活起来”,成为出行者的伙伴,不仅仅要告诉司机怎样走能最快到达,还要考虑到行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种种情况,贴心地提醒司机“不要走错”。

从“科技哲学”的观点来看,我们期待能够创造出以自然语言来跟人类进行沟通的人工智能,但是,又同时需要解决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智能共存的矛盾,因为如果人工智能也能使用自然语言,也就是透过技术将人类意识进一步外化,当人类与人工智能没有明确的分界线时,其中任何一方也就失去了独特性。换句话说,如果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思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所以,唯一的路径就是认为人工智能必然要超越人类智能,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超越”这一概念呢?

我们可以说,人工智能在某些方面(数学心智等)已经超越人类智能,而至于情绪、情感等知觉心智上,还不能断言人工智能就已经超越人类了。那么人类的情绪。情感是如何被制造出来、或者退一步说如何能够被模拟出来呢?

让我们回到智能地图导航上,或许可以简单粗暴的推测,我们能够通过一些基础场景的搭建、语言或语气的调试(比如方言和模拟明星的语言习惯)、多功能的并联(比如在行程中加入天气提醒),让人工智能所传递的感觉看起来能够无限接近人类的情感。

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人类与AI其实是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并非人类在单方面的改造人工智能,人类智能也在经受着人工智能带来的改变。

这不禁让人想起丰田的生产模式——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动化”不一样,丰田所提的是“自働化”,“动”字带着人字旁,意味着设备与人相互赋能。自働化是让设备或系统拥有人的“智慧”,在丰田的各个生产线上,每个工位都设置了可随时停线的“按灯”拉绳装置,当被加工零件或产品出现不良时,设备或系统能即时判断并自动停止,一方面,是对“绝对不生产次品”的保证,另一方面,也表征了人与机器的共同相处的基本逻辑:人是发展中必须的,只有人与自动化在一起,才能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

人工智能会被赋予人性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不得而知,但反过来,人类智能有可能会丧失人性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在我们自以为是改造世界的时候,我们的肢体语言、行为方式、逻辑能力、思想甚至大脑都在一点点被改变,直至最后,新的道德标准将会更多以人工智能的需求为依据,最终建立一个符合人类与人工智能共同利益的伦理观。

稻盛和夫曾在《活法》一书中,提醒人们在工作中要“有意注意”,即将意识高度集中于某一事物,全神贯注于当下。这何尝不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乃至此后任何一个新技术的时候应有的态度呢?如果说人类与AI唯一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人性,那么什么是人性?人性,或许就在于此刻活的有觉察。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