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身有枷锁,心也要自由

2019-04-17 eNet&Ciweek/左雾

在经历了一波如潮水般涌来的喧嚣之后,短视频平台上爆红的“流浪大师”沈巍骤然离场,只留下一块牌子,上面是用黑笔写着的五个大字:先生已离开。

他其貌不扬,却总能语出惊人,讲《左传》《尚书》,谈企业治理、各地掌故,性情随和,谈吐不凡。流浪二十余年,不受施舍与救济,始终以践行“垃圾分类”为毕生信仰。

从外表来看,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流浪汉,但在自媒体网络的强大攻势下,芝麻大的小事儿都能成为一瞬的舆论洪流,沈巍的事迹在短短一两天内火遍各大网络视频平台,凡是些听到风声的网红大v,纷纷前往了“寻大师”的朝圣之路,更有一群网红姑娘围着沈巍争相自拍合影留念。一时间,沈巍的名字成为了流浪地球之后第二个流浪大号。

他不修边幅的形象屡屡出现在抖音、快手平台的推荐视频中,关于他的视频点赞总能轻松破万。凤凰网、人民日报争相报道这位流浪汉的故事,中华书局甚至发文,称对于他可称“流浪国学大师”……

从捡了26年垃圾的流浪汉,到网红争相“朝拜”万人瞩目的大师,沈巍的走红有点像出黑色喜剧。百度指数搜索结果显示,3月18日,“沈巍”两字的搜索指数由前一日的4118飙升至82330,爆发式增长到历史最高峰值,沈巍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进入顶流网红序列。

一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但也是一个学富五车的“国学大师”。强烈的身份对比、鲜明反差,这种稀缺人设刚好满足了网友们的猎奇心理。虽然他的骤然消失让网友们不免唏嘘感叹一番,但我却十分认同他的行为,乃至于他的生活方式。或许他是外人眼中一贫如洗的流浪汉,但是我相信他的内心,该是无比富足的。

在我看来,沈巍先生其实就是一个读书人,他喜欢读书,而且依据他所读到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想法,并且依据这样的想法忠实地生活着。从沈巍的行为看来,那的确就是他所选择的生活方式。但为什么我们常会有一种认知或者说误解,认为这些所谓的“街头流浪汉”都是患有精神问题的人呢?

我们一般看待流浪汉,往往持有两种态度:一种就是认为他一定是被生活所迫,被压迫到最底层了,所以被迫露宿街头。另外一种,就是认为他是有选择地去露宿街头,而会作出这种选择通常都被视作是“不正常”的,所以这个人多半也是不正常的。在一个更宽泛的意义下,整个流浪群体都常被认为是“不正常”的。

但这只是世人眼中的所谓“标签”,却不能代表本人的想法。世人用这些标签给他们的身体上了一道枷锁,却无法桎梏他们的心。无论别人是怎样的眼光,心却是自由的。

林语堂先生在《人生的归宿》中这样说:人生譬如一出滑稽剧。假如沈巍当年没有选择捡垃圾,靠着一份铁饭碗公务员的工作,有一个温馨的家庭,关心下楼市的涨势动态,努力在一线城市把生活品质最幸福化,过得也不会太差。

在这种人生态度下,千千万万人前脚接后脚的来这世界走一趟住几十年,独一无二的目的就是活在当下,享受幸福,因为没有比活在当下更积极的人生态度了。但沈巍选择“做一个旁观者,静观而微笑,胜如自身参与一份子”。

巴赫金曾这样描述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一种是常规的、十分严肃而紧蹙眉头的生活,服从于严格的等级秩序的生活,充满了恐惧、教条、崇敬、虔诚的生活;另一种是狂欢广场式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充满了两重性的笑……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我们无法说哪一种世界一定是好的,但是只要是自己的选择,那就是自由的。

其实“流浪大师”不是什么美称,它的背后,是媒体过度追逐热点,对一个普通的安静生活着的老人的冒犯,愿这世上可以没有“流浪大师”,让大师真正做回他自己,是大的温情和关怀。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