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硅谷动力专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不仅适用,而且尤为适用。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西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不解放,知识这个最先进的生产力就不会得到解放,西部就会陷到与东部、中部拚物质资源和资本的老路上去。
“技”要求与市场——“贸”相结合。对科技来说,要求的是研发和创新。光研究出来,不结合市场开发,称不上研发;光有知识而不与市场结合,称不上创新。另一方面,“工”也要求与市场——“贸”相结合。对工业来说,要求生产与销售结合,光生产,没销路,这种生产能力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西部开发,需要走“技贸工”的道路。以技术带动市场,以市场带动工业。
托夫勒坐在北京国贸的咖啡屋里,遥想人类的文明历史。
故事开始于约公元10000年以前,人类播撒下第一次浪潮中的第一粒种子……,如果说,赫胥黎坐在英伦某间屋子里,不过悬想到2000年前的恺撒大将,写出的《天演论》就引起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一次伟大思想解放,那托夫勒多悬想了五倍的时间,写出的《第三次浪潮》,引来中国一代网络精英的思想崇拜,应当是可以理解的。
10月21日,我坐在千里之外喜来登饭店高层玻璃墙前,在成都西部论坛之夜满天的礼花焰火下,一边品着咖啡,一边调看前一天网上刊登的托夫勒关于中国第三次浪潮的高论:“如果舍得把资金用在高新技术和教育上面,从第一次浪潮跨越到第三次浪潮是有可能的。”
我真觉遗憾,西部论坛没有把正好在中国的托夫勒请来。
这里,从企业家到一般百姓,弥漫着一种拿西部开发当作另一场工业化运动的气氛。话题很集中,大谈特谈的:一是资金,投入,上大项目;一是所有制改革。总之,都聚集在工业化的核心生产要素——“资本”上;而对信息化的核心生产要素——知识,一些人似乎多少有点谈不到点子上。我刚从以信息化为主题的重庆网络周赶到成都,因此在这一点上,感觉反差鲜明。因为没有全面观察,但愿这只是错觉。
但我由此却产生一个想法:如果西部开发,只被当作一场单纯的工业化运动,西部注定还要落在时代后面。
因为,当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正越来越从工业资本,转向体现在信息技术背后的知本。一些地区从第一次浪潮到第三次浪潮的跨越,无论是硅谷,还是班加罗尔,成功经验正在于不再把宝押在单纯的工业化上,而是充分创造和发挥知识的作用。
所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不仅适用,而且尤为适用。然而要想实现这一点,西部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西部开发需要技贸工结合
我在重庆听到这样一个故事:
西师大教授薛荣生发明了“包容包络链条”技术,据业内人士评价,“它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是链条界100多年来的一场革命”,可以带动十几亿元的产业。而摩托车是重庆的支柱产业,是全国最大的链条用户之一。按说,“技”和“工”之间,存在天作之合。但偏在“贸”这个环节上,掉了链子,杭州人在高交会上夺走了这项技术,并放话说:“这项技术如果留在重庆,我们可能在一年以后就会退出重庆市场。现在技术在我们手里,最多两年,我们就能将重庆的竞争对手挤出局!”
这个案例在重庆也许不具有普遍性,但对整个西部地区,却极具象征意味。
因为,西部的许多中心城市,强项正在“技”和“工”上,弱项却在“贸”上。“技”和“工”强,是因为长期三线建设,为这些地区积累下科研力量和人才,积累下工业基础。“贸”弱,是因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的最大“客户”是政府,工业的最大“客户”也是政府,都不是市场。
但现在形势全变了。“技”要求与市场——“贸”相结合。对科技来说,要求的是研发和创新。光研究出来,不结合市场开发,称不上研发;光有知识而不与市场结合,称不上创新。另一方面,“工”也要求与市场——“贸”相结合。对工业来说,要求生产与销售结合,光生产,没销路,这种生产能力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西部开发,需要走“技贸工”的道路。以技术带动市场,以市场带动工业。
我们说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西部来说,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基本条件都有,前者有“技”后者有“工”,缺的正是“带动”二字,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或者说带动)的纽带,就是市场(“贸”)本身。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市场这个纽带,西部开发将会怎样?可以想见,人们必然形成对政府投入的依赖,对计划优惠的依赖。专家指出的以下现象值得注意:“现在,一些地方已经搞起了动员,驻京办正在扩充人员,其意图不言自明。”“如果还搞‘跑部钱进’、说客盈门,大家都到政府手里去要资源,难免还是‘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一哄而起,铺项目摊子。”
政府的作用好象医生,如果给病人打针形成了药物依赖,绝非好事。应当是打针以后,药没有了,人却产生了活力。现在看到西部一些地方一片“分钱分地正忙”的架式,令人担心,不知他们能不能从挖掘市场机制这个内因中,自我产生出活力来。
发展原子之“贸”与比特之“贸”的利弊比较
如果我们把需要“贸”这一点肯定下来,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发展什么样的“贸”。
一种选择,是全力发展物理神经系统意义上的贸。我这次在西安,听到陕西人提出一种叫“铁公鸡”的说法,意思是大搞铁路、公路和机场,简称“铁公机”,作为市场的基础。向“铁公鸡”拔毛,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策略,比起“土公鸡”——农业的自给自足生产方式来说,这是一个历史进步。“铁公鸡”肯定要搞一些,但问题是,把“铁公鸡”放在什么位置上,要有个利弊分析。
10月20日,在网上看到北京大学教授胡大源的一篇文章《西部大开发需要理性胜过需要激情》,其中一些观点有道理,他说:“从一些实际情况看,比如改善交通、水利,你不可能跨过中部往西部走,中部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一些优势。”“你要是建了厂你首先要考虑你的产品往哪儿销,你不能从非常边远的西部再千里迢迢地把产品运到东部、中部去卖,这样的话,你肯定没有优势。围绕着这些要素,我想那些企业会很看中中部”。把宝全押在“铁公鸡”上,问题就在这里:拚地理因素,你怎么能保证比中部更有优势呢?
另一种选择,是在适当发展“铁公鸡”的基础上,跨越式地发展数字神经系统意义上的“贸”。它所需要的投资不会比“铁公鸡”高,但“铁公鸡”的一些功能,是可以用信息化方式来替代的,比如,铁路、公路和飞机业务中,70%以上都是在进行会议、商谈等信息交流,这些搬到网上去未必不能进行,而且不受东部、中部和西部地理因素的限制。
互联网至少可以在三种意义上,解决“贸”的问题:
一是用互联网进行市场活动,物耗较低,生产方式更加集约化;相对于建立在高物耗基础上的“铁公鸡”来说,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离得更近。虽然互联网不能替代商贸活动中的一切环节,尤其是物流环节,但是,互联网商贸的意义,不在于取消物流,而是让信息流从资金流和物流中分离出来,专业化地发展。传统的“铁公鸡”方式进行商贸,是把物流和信息流等混在一起,结果需要物耗的物流,与不需要物耗的信息流,都混在一起,同样地耗费汽油、马路、商场等物质资源。电子商务让三流分离,到用户终端再结合,为的是让不需要物耗的信息流,能更快速和节省地流通。所以,利用互联网,还是全靠“铁公鸡”,实质是商业系统要不要实现三流分工专业合作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感到西部人的思想还没有完全从传统中解放出来。
二是用互联网进行市场活动,可以把“技”和“工”两种企业,直接放到市场上办公。思科公司在哪里办公?不了解情况的,以为是在公司办公;了解情况的,知道是在家办公。我却认为,他们是直接在市场里办公。因为在思科公司,企业与市场的界限根本没有。企业就是市场,市场就是企业。互联网,使局域网与广域网完全打通,使EB(ERP)与EC完全打通,从而使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完全打通。这种“贸”的方式,恰好专治“技贸工”脱节这种“西部病”。有人说了,我有条件,早这么做了。我要反问,在西部论坛上,人们是这种思路吗?没往这个方向上想,何谈有没有条件做呢?有搞“铁公鸡”的条件,为什么没有搞互联网的条件?非不能为,乃不为也。
三是用互联网进行市场活动,可以解决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急迫的、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问题。比如西部就业问题,利用互联网进行“贸”的最直接效果,是信息流与物流的分工发展,如果说前者可以节省物耗、提高效率,后者最大的意义就是可以解决下岗就业问题。因为,信息流与物流一旦分离,物流将转化为配送问题。原来由少数售货员卖货,多数顾客提货这种方式,将变为多数下岗职工配送货物到网上订户家门的方式。拿梅林正广和来说。它在成都居住小区开100家店铺,为寻常百姓家配送油盐酱醋,结果把九眼桥民工市场的价都抬高了。因为送货是劳动密集产业。科利华的宋朝第曾跟我说,将来我们不需要首钢那样的大型公司,却需要首钢那么大规模雇人的配送公司。我测算了一下,电子商务如果真的全面铺开,需要雇1600万下岗职工。西部地区不是正好人满为患吗?网络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如此说来,如果我们把电信资费全免,让全民上网购物,下岗职工就业问题将迎刃而解。
搞电子商务当然也离不开“铁公鸡”,但不一定是现在思路下这种规模。
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以知识为核心要素的先进社会生产力,是西部开发的强大动力。
解放知识这种生产力,首先要解放思想。要从单纯靠消耗物质资源发展西部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树立依靠知识创新和信息技术带动西部发展的思路;其次,要解放先进生产力,通过发展互联网先进生产力,做大蛋糕,解决与群众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问题,特别是就业问题,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农村发展,实现信息技术跨越式发展、工业化任务的完成与农村剩余劳力的转化三元目标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三,要解放知本生产要素。一是建立知识和资本结合的风险投资体制;二是建立资本与劳动结合的期权制;三是建立基础教育与终身学习结合的人力资本增进机制;四是建立知识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结合的研发机制。
没到西部论坛现场的托夫勒,对问题看得很清楚:
“我们要考虑到,中国有9亿农民这样一个基本的国情,如何进行信息化,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有很多观点认为,在中国可以先不考虑未来的事情,因为很多人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我认为,网络是一个重要的工具,用来消除中国的贫困。只要中国人的观念发生了转变,那么以网络来解决贫困的日子就非常近了。”
开发的根本是什么?
西部开发、开发西部——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举措已成为我国下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
就在不久前成都召开的“二○○○中国西部论坛”上,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官员透露,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及其实施细则,并有望在年底前颁布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增加资金投入的政策,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扩大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及吸引人才和发展科技教育的政策等方面。
实现西部乐园的梦想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了。
在有了这样优惠政策的大环境下,对于开发西部那久未问津的土地,我们考虑更多的可能是资金,是体制等外部的东西,却忽视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是否更需要去挖掘西部人们内在的主观因素,去开发西部人尚未感触第三次浪潮冲击的思想。
托夫勒说,“中国有9亿农民,使他们直接从第一次浪潮跨越到第三次浪潮是很难达到的,需要一个过渡时期,要看他们是否受到良好的教育。现在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使他们受到教育,不必走入第二次浪潮中众多的学校,因为信息技术可以达到全国各个角落。你可以跨越技术,但是你不能跨越教育”。
如此说来,开发西部的最根本,乃是让西部人首先在思想上得到解放,再去感知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神力,然后才可能从传统经济的束缚,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现实中。
穷国和富国不仅存在人均GDP的差距和人类发展指标的差距,而且也存在知识和信息的巨大差距。无论是创造知识还是传递信息往往成本较高,绝大多数知识与信息都是由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创造出来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创造知识能力与获取传播信息能力的差距甚至大于他们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穷地区和富地区。
要想赶上富地区,穷地区必须从自我做起。
不怕别人说你穷,就怕你自己往后退。(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