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硅谷动力专稿】空气有什么用?我们只有在高原才能深切体验。社会象空气一样,是文明人的生存环境。今天,信息革命无异于一场地壳运动,正把我们的生存环境,从海洋、平原,变成高山。明天的我们,将象Charles Leadbead 说的那样,Living on Thin Air。
生存环境变了,生存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如果氧气只存在于水之中,我们就要变成鱼才能生存;如果氧气没有了只剩下阳光,我们就得变成植物,靠光合作用才能生存。相反,如果奶酪没有了,我们不知道如何调整生存策略,即使象恐龙一样强大,仍然难逃灭绝的下场。不适应环境变化的人,只有死路一条。
信息社会,就是明天的阳光、空气和奶酪。在今天,抵触变革的人,不承认技术革命看来已经不行,不承认经济结构调整理由也越来越不充分,因此只剩下依靠最后一根稻草:不承认信息社会。但,这无异于自欺欺人。
如果认为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最终不会导致信息社会的出现,就好象承认蒸汽机革命和工业革命,却不承认工业社会一样可笑。如果有起码的历史经验,最稳妥的办法,还是先假设信息社会存在,把它研究一番再说。
同是研究信息社会,东方人与西方人表现出不同的智慧。西方权威如曼纽尔•卡斯特,眼花缭乱几大本,无非对同一件事情,素描般描来描去。每一笔都好象不错,但一笔传神的速写却见不到。俊秀研究信息社会,用的则是禅宗的悟法,以直抵本性见长。他只问一个最要害的问题:导致信息社会的革命动力是什么?
答案是:知本力。
知本力,这是个极好的、令人拍案叫绝的答案。
知本力,是信息社会的元概念。它从社会动力学角度,直指社会基本力量之间的矛盾及其解决之道。更进一步说,知本力指向的是人的本性。如果说,生产力只是人的经济本性,解放生产力直接解放的只是物质的人,知本力则是生产力、文化力和社会力之和,是人的综合本性。而只有人的本性的全面释放,俗称“解放”,才是社会革命的真正动力。
作为对立面,如果寻找对应的工业社会的社会动力学,那么西蒙的有限理性说,也许是最洞见本性的一个。西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一个人直接管理的对象只能是少数(有的说是7人,有的说不超过14人),超过这个限度,就只能增加层次才能有效管理。西蒙由此得出结论:“复杂系统是层级结构的”, “正式权力关系将组织的每个成员与一个直接上司和一小部分下属联系起来。”“多数渠道都是从具体个人通向数量有限的他的上司、下属和同事。因此,部门边界的作用与热平衡例子中墙壁的作用一样重要”。西蒙对工业社会条件下人的本性的概括,直接导出了分层金字塔结构的存在依据和运行逻辑。工业社会中社会与自我的矛盾,也可从中得到合理解释。可以说,对整个工业社会的理解,都建立在对人性自身基本矛盾这种工业式的把握之上。
与有限理性形成对照,知本力的本质是创新,是理性的解放,是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边界的不断突破和超越。创新就是通过自我而超超自我,是我与非我的对立统一,是人的本质与人的存在矛盾的扬弃。
知本力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是无磨擦的张力。对于知识以外的其它力量来说,扩张自己的本质,伴随的都是磨擦力(交易费用)的递增。只有知识,可以做到既扩张自我的本质,又不否定自己的存在。比如,交流思想,对思想的提供方来说,思想本身仍然存在,不会耗费或减少,但知识却在相互共享中双赢地提高。
如果说知本力是信息社会的太极,那么把它化为阴阳两种基本矛盾,可以有多个角度。如社会与自我,劳动与资本,生产与消费等等。比如,在知本力之中,劳动与资本是合一的。知识工人同时就是主要生产资料的拥有者,因此知本力内在地形成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合力而非分力,使分层对立不再成为必然;再如,在体验之中,生产(创造)与消费(再创造)是一回事,使理性露怯的距离和界限不一定非得存在;在网络智慧中,社会与自我的矛盾,可以用双赢方式解决(如,在双向交流中向社会贡献知识,等于增加自身知识)。这就是信息社会的社会动力学。它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知识的边际成本递减。至于社会资本、虚拟企业、社区、体验这些,不过是知本力作用于不同客观现象形成的映象。
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背后的动力学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原理集中表现在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比上。恰好在这一点上,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呈现出对立特征,其对立程度可以被称为“革命”。
信息社会之所以从根子上不同于工业社会,抛开各种表象,其社会动力学的根据,恰在于与“有限理性”相反的“知本力”之中。知本力是一种无磨擦的张力。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次可以越少。举例来说,微软公司在数字神经系统管理下,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并不遵循西蒙所谓有限理性。思科公司用电脑管理客户,管的人越多,相对成本越低。换成科斯的语言,叫做制度的效率越高,制度的交易费用越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与经济人理性,或叫“有限理性”相反的现象?
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有限理性”说的时代局限。西蒙有个致命的理论“硬伤”,他认为“人更接近串行信息处理系统而不是并行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结论,只有在信息技术革命没有发生的条件下适用。事实上,人的思维与机器的最大不同,正在于它是并行处理的。是工业化扭曲了人的本性,使人的思维不再按生理学本性进行并行处理,而改按牛顿式的机械化方式运行,从而“更接近串行信息处理系统”。从生理学上看,人的神经系统,并不因为神经元节点数量的增多,而导致协调成本上升,因此器官与器官之间的“管理”,从不讲有限理性。没听说一个器官与另一堆器官进行DNA通信,还要经过分层化的“领导”,还要象企业或政府那样运转;奇妙的是,它又不象市场那样无序冲突。也说是说,生理学组织,既不象企业机制,也不象市场机制。同样,数字神经系统,可以使组织的交易费用在组织效率提高同时,呈递减趋势。电脑网络和生物计算,使并行处理在管理中的实现成为可能,用电脑管理7个人和管理7万人,成本可以是一样的。思科公司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信息学和生物学一样,都与有限理性说“不兼容”,相反,它们“兼容”的肯定的是知本力,即无磨擦活力。这样一来,西蒙说的金字塔层级组织的存在依据,就差不多要崩溃了。而政府、企业这些典型的层级组织的行为方式,在这种社会动力学作用下,不得不因此而变。变的总方向,指向平等化的治理,而不再是分层的“统治”。
按照新的动力学原则,再来看各种信息社会的映象,就一言了然了。
首先,信息社会,本质上是一个社区。
社区的意思是说,它既不同于市场,也不同于企业(政府),而是介于扁平结构与分层结构之间的中间态的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制度。也就是说,它更象生物体组织,而不是机械组织。不存在机械组织特有的社会与自我之间非此即彼的乱七八糟的根本矛盾。它的价值导向,更多指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我之中有小我,小我之中有大我。有网上社区经历的人,对此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来自实际经验的同感。
其次,社区,同时又是一个社会力场。
在这个力场之中,由有限理性导致的社会与自我的异化,通过知本力走向社会与自我矛盾的扬弃,或叫人的复归。在这个力场之中,既不是与个人对立的社会,也不是与社会对立的资本,作为权力中心;而是社会资本在“主义”着人们:我们把这种力学关系统称为“治理”。
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种在200年前,会被视为“乌托邦”的社会境界呢?
只有通过改革。
当前,在信息和生命技术革命的鼓吹者中,存在一种被胜利或失败冲昏头脑的主张。把技术革命当作这场信息革命的唯一使命,把信息化单纯理解为发展问题。事实上,任何离开改革的发展,都会半途而废。生产力不会自己解放自己。当生产力触及人们传统的利益时,理论上最强大的技术有时又是实际上最脆弱的东西。在这样的时候,只能通过改革,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而知本力的解放,更有待于全方位的改革。
对于信息社会来说,改革意味着社会基础结构的再造,意味着重塑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的行为方式。
自从合作出版《知本家风暴》之后,我和俊秀关于知本这个话题的思考从没有停止。就在这套“数字论坛”丛书中,我写了《知本主义》,俊秀写了《知本力》。我们共同意识到,没有信息社会这个“纲”,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都只能是蜻蜓点水,哪个也进行不深入。
当我们欣喜地从“代表先进生产力”和新的“劳动价值论”的思想解放中,感受到一场知本家风暴带来的春雨之时,我们更期待在继往开来的改革道路上,看到“信息社会”的新旗帜高高飘扬!(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