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et硅谷动力专稿】过去的两周里,互联网业在表面的平静下,进行了一连串眼花燎乱的洗牌,这边,IBM、HP、微软、用友、SAP、戴尔合纵连横,好不热闹。那边,政府加紧了信息化规划和电子政务指导意见的实施布署,相关调整也开始进行。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事情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大家在各唱各的调,但只要我们跳出来,站远点儿,再听再看,就会发现,每个调子里都有一个共同的主旋律:新B t0 B——BACK TO BASIC(回到基础)。
这是经过纳斯达克一闷棍打晕后,互联网业整体理性复苏的信号。
BACK TO BASIC中说的“基础”,不是一般的基础,而是与信息外部性有关的基础。
人们真正触到了信息化的门道边了。
信息化硬件“回到基础”
今年如果要找一句最能反映信息化年度特征的语言,恐怕就是“电子政务先行,带动信息化”。人们从中体味的是: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从去年以前的领跑者,变成了被“带动”者。
为什么电子政务成了带动者?抛开发动者要实现的主观目标不说,电子政务很可能会产生一个“无心插柳”的客观目的:解决外部性硬件——基础设施和环境——的投入问题,也就是谁来修路、谁来“学雷锋做好事”的问题。
信息化的硬件,包括基础设施和技术环境(如标准、CA等),是公共产品。纳指暴跌前,有一件明显不合理的事——打造信息化公共基础,许多难活累活是由私营企业来承担。在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打头的年代,企业通过个别公司微观的努力为别人改善条件,结果是自己纷纷成了先烈。(更惨的是,还得不到民政部的“革命烈士”追认,因为他们“未成年”。)
成熟的信息化,要由“成年人”来做。公共基础,由政府的政务挑头,比由什么也不是的商务挑头,更符合中国国情。当然,现代派的潮流中,私营企业也可以介入公共产品的提供,甚至成为主角,但那一定需要有非常成熟的规则和裁判才行,中国现在没有。
信息化硬件基础,该由谁来做,就由谁来做。这本来是一个ABC问题,但纳斯达克时代扭曲了这个问题,似乎有VC支持就可以做,结果该挑头的没出头,结果落在了不该挑头的人肩上。现在国家重视了,终于有人出头了,那么,先把市场上的先烈们换下阵地,这是比什么都实在的。我们电子商务们,企业信息化们,今后可以在坦克掩护下再往前冲。
这就可以解释清楚一个现象,为什么那么多八杆子打不着的企业,也把电子政务挂在自己的“帅”旗上挥舞,原来什么是电子政务对于他们真的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电子政务是坦克,可以给他们这些个小步兵减少损失。
我们今天能悟出这个道理不容易,这个道理是:信息化特殊就特殊在于,它的硬件基础,价值不在基础本身,而在基础的外部性。因此要按外部性的规律来确定实施主体。前段时间基础不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认识缺位导致的主体缺位。
信息化软件“回到基础”
我们先来看现象:
2002年7月25日,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和IBM公司在北京共同宣布双方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电子商务平台与应用软件和服务的合作。7月29日,惠普正式宣布:将关闭亏中间件事业部Bluestone,扩大与软件开发公司,如BEA Systems Inc的合作联盟。7月11日,微软宣布了有关CRM应用程序“Microsoft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的战略。这迫使原来的“亲密战友”SAP做出回应:面向中小企业市场,即将推出作为原产品浓缩后的“精华版”的面向中小应用的产品。SAP鼓励分销商在其软件上开发形成自己的应用解决方案,承诺在中小应用市场不做直销,为增值软件开发商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
这一串排列组合说明一件事情:人们正在开始形成BEA说的“软件基础结构”的概念。这里的软件是一种泛指,实际说的是商务平台,或商务网络“操作系统”。前述洗牌的看点,全在于针对商务的“应用”与“系统”形成原来没有的分工这一点上。
在纳指暴跌前,我们只有硬件基础结构的概念,如信息高速公路,但比较少考虑什么是信息化软件基础结构的问题。矛盾很快就通过赢利问题暴露出来:过于简单的PC操作系统,与过于复杂的定制化应用之间,缺乏把商务(业务)问题提高到系统层面进行整体解决的方案。结果使企业投入过多,但收益不明显。
把这个问题上升到理论来分析,在于没有认清网络的制度基础的外部性特征。信息化软件基础,实质是它的组织基础。网络组织,既不同于公司组织,也不同于市场组织,既不能单靠应用,也不能单靠系统来解决问题。它是一个中间态的东西,相当于系统和应用之间的“中间件”,是中间件的系统化。这种中间件要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制度创新效果,这才是信息化产生实效的基础。
具体来说,系统如同企业的长期合约,可以节省交易费用,但解决不了灵活的个性化问题;应用如同市场的短期契约,虽然符合个性化要求,但每次重新协同的交易费用过高,都不理想。信息化的软件基础结构,包括相关的软件、硬件、技术解决方案和组织创新,就是要在先进生产力(俗称“技术”)基础上,提供一种“合并”应用“同类项”,从而实现低成本协同这样一种组织创新。让信息化既有企业节省节易费用的优点,又有市场灵活的优点,却不沾上二者的缺陷。
信息化独特之处全在于外部性,比如一个接口,一个驱动程序、一个XML标准,并不因为使用一次而损耗一分,反而是用的人越多,价值越高。没有这种外部性,不可指望企业如何能在同等技术条件下使定制的成本降下来。软件基础结构,还包括制度上的创新,如企业流程重组(即转变职能的反面)和虚拟企业制度(即明晰产权的反面)。技术和商务在这里的共通之处,在于它们都旨在利用信息化商务资源的外部性,以降低协同成本。
就拿SAP的策略来说,正如人们分析的那样:随着高端用户实施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他们对产业链的协同的要求更高,他们需要和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共享数据以提高整体效率。而以往这些处于产业链边缘企业的信息化被忽视,从而导致整条产业链出现数据瓶颈,以致于影响核心企业的运营效率。所以SAP开始考虑为中小企业提供适合的软件产品,帮助他们与高端用户集成业务流程。BEA在这方面做得比SAP更进一步,旨在用基础件的技术手段,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内部流程与外部生态系统充分打通,以发挥信息外部性的作用。
我们只有回到商务这个“软”的“基础”上来,才能真正解决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组织创新问题。这个道理也很简单:农村改革没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企业改革没有现代企业制度,“务求实效”从何谈起?反倒是纳指暴跌前,人们天真地认为,网络改革不需要相应的组织创新就可以完成。相应的,在技术基础上,忽视了软件基础结构的建设。我们回到软件基础结构这个基础之上,就是回到商务外部性这一规律上来。就是从信息化软件的一般性,回到它的特殊性上来。
信息化服务“回到基础”
信息化服务的基础是什么?这是我们过去常说的电子与商务的关系问题。答案显然是,用户的业务才是信息化的基础。
但是,光说业务是基础,还是空泛的。IT技术怎么去与用户自身的业务结合,我相信,优秀厂商的实践,已经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一个做法是,为用户的用户服务。即帮助用户去更好接近他们的用户。如果说,用户的用户,就是用户商务的基础。回到这个基础,就是为用户的用户服务。典型的就是CRM服务。不光微软为此开始进入CRM领域,7月25日又传来消息,IBM与管理应用软件公司E.piphany签定协议,来共同开发一种客户关系管理(CRM)软件,该软件主要瞄准零售、银行业和电信业。
另一个做法是,帮助用户成功。即,将针对技术手段的服务,变为针对业务目的的服务。最典型的就是引入咨询。比如IBM35亿美元收购普华永道。引入专业咨询的目的,就是为了围绕客户需求这个基础,来倒着确定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和深度。
过去的问题是,我们以为回到了商务,就是回到了基础。按照传统理论,帮到客户本身,就算服务到家。如果再去帮助用户的用户,或帮助用户的老板,那就属于“学雷锋做好事”的范畴了。其实,按照体验经济的理论,服务就是回到基础的基础,回到本原上,回到根子上来满足用户。从这种意义上说,让用户快乐、帮助用户成功的体验经济理论是需求外部性理论,是需求升级理论。
可以说,回到用户的商务服务对象,回到用户老板的商务目标,才是真正的“回到基础”。
回到基础,显然不是简单的练基本功。
信息化的基础,它的大厦的基石,就是外部性。外部性是信息化的特殊性所在。
回到信息化的特殊性中把握信息化,才能把效益真正落到实处。 (文/姜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