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eNet硅谷动力专稿】电信业的生态恶化了。
即将于10月14日出版的《财富》杂志在电信专栏中将刊登专文指出:导致美国电信业全面崩溃的的真正原因在于各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新老电信公司之间“剪不断、理还乱”
的裙带关系。对这种说法,尤其是后者,我不敢苟同。
美国电信业的全面崩溃,已经成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行业倒闭。几大电信公司申请了破
产保护,50万电信业工人因此而丢掉了饭碗。电信业股票市场“大跳水”使美国股民损失高
达1万亿美元之多。展望未来,前景也不妙,因为未来已被预支,2000和2001两年之间,天
价的3G牌照,让欧洲各国运营商付出了大约15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法国电信多达697亿欧
元的负债,超过了1991年海湾战争的总费用,超过了俄罗斯的全部外债。
我们已经看到了种种解释性的说法:有人说是由于恶性竞争,有人说是竞争不足;有人说
是过度创新,有人说是创新不足;有人说是由于缺乏经验,有人说是经验过多;有人说牌照发
得太滥,主张分业经营,有人说牌照发得太少,主张让公司全业务运营……。原因成了结果,
结果又成了原因。这才真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态怪圈。
依我看,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需求不足。
第一,需求不足,才是电信业生态恶化的第一个“铃”。第二,需求不足这个“铃”,是电
信业的错误自己系上去的。
系铃人没认识到“铃”的存在,就谈不上解“铃”。 现在电信业总结了一个又一个原因,
都是在“供给”中兜圈子。其实换个角度想想,如果需求足足的,上述问题哪个还是真正的问
题?
你如果不服,让我们找个厂商来解剖解剖看。全球最大的网络设备制造商思科最近表示,
在企业支出疲弱的情况下,客户预测近期业务前景的难度越来越大。思科在呈送美国证券交易
委员会(SEC)的文件中指出,过去一年的未交货订单数量锐减30%。一些分析师认为,未交货
订单数量下降,可能预示需求放缓。需求方面冰冻三尺,非今年一日之寒。去年美国对企业首
席信息官(CIO)的调查结果表明, 2001年信息技术开支将增长9%,但与2000年相比
会下降42%。2000年的调查中,受调查者打算把30%的信息技术开支用于落实B2B(企
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计划,预计2001年这个数字将会下降到1
6.7%。在未来12个月内,也就是到2002年,美国企业信息技术开支增长速度会明显放
缓。看来,社会对信息技术需求不足,成了IT真正的“绊马索”。
我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尽管电信运营商业务创新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如中国移动开发的
GPRS业务、中国联通开发的CDMA业务以及中国电信力推的“家家e”等增值业务均有所发
展,但是,这些增值业务发展不理想,因为需求方不积极,普通老百姓甚至对这些“供给”知
之甚少。
为什么说需求不足是电信业自己的错误造成的呢?
电信业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系统与传统业务的生态系统,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光认识
到新技术要与应用结合,与需求结合,与市场结合,这只是把电信业务作为传统产业发展的一
面。要全面解决“面向需求”这个问题,还差了一个面。这个面,就是正视电信外部性,把创
造社会需求作为生态链建设的必要一环,致力于外部性需求环境的建设。因为没有需求配合你,
电信的热面孔去贴用户的冷屁股,费力又不讨好。
如果需求是鱼,只有放水养鱼,才有鱼可捞。这本是个简单道理。电信为社会修路搭桥,
不是单纯的公益,也是在为自己扩大市场容量。如果通信成本过高,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外
部环境成本过高,对电信的需求也就上不去,电信成本也降不下来,陷入恶性循环。从这个意
义上说,一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电信业需求的高低。电信不为信息化服务,信
息化也不会为电信服务。
电信业既具有传统产业的特征,更具有新经济的特征。电信具有外部性,这就是与传统产
业的不同所在。这决定了它要在自身效益与外部效益的平衡上,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由此的
推论是,它的管理,应当是治理,即,既不是完全竞争,也不是完全管制;既不是完全技术创
新导向,也不是完全社会公平导向。举例来说,美国原来的电信法要求贝尔公司以非常低的转
让价格让出他们网络的部分使用权,其中包括光缆线路来与竞争对手分享。其他竞争者借此建
立自己的业务,导致贝尔不再向宽带建设上投资。这是把公共利益理解为企业竞争,但没充分
注意外部性的特殊治理要求。
对于美国来说,政策上对电信企业的倾斜和对公共根本利益的忽视,造成了今天社会对电
信业需求不足的恶果。这也启示我们:电信业良好的生态系统,要从推进需求导向的信息化做
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