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备自己独立思考的个体。我们从出生伊始,便在接纳信息的过程中提出疑虑。如果说非要在人之初性本善恶的命题上提出观点,我宁愿相信人心皆以善为开端。所不同的,只是有人在穷极一生的道路上选择于彷徨中沉沦,而有些人则看破迷茫,找寻到原本的自己。
行为学是一门深奥的学说,正如每个人对于每件事的所作所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理解。我们每天想做的,想得到的,想失去的。都是在我们遇到疑惑时同自己本身的价值观进行一次短暂的交流,也正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之后做法的不同。
我们在稚嫩的孩童时期,不太明白"约束"的含义,因为此时此刻负责约束我们的是家长和老师。随着我们的成长,远离亲人的庇护,就只能靠我们自己来控制自我的行为。世界上没有人不明白自卑的不堪和自负的危险。但当我们遇到特定的事,总会偏离本心,在扪心自问的与自我价值观交流的时候发生偏差,从而做出"越界"的举动。这个边界,可以成为适度、适中、合适的程度,也可以认为是既定法则或者规定。
谁都想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不偏不倚,圆滑中庸。但事实很残酷的揭示了没有人可以完全做到这点。不是我们冲动了,不是我们不懂得与自我的价值观作交流了,只是我们的价值观随着信息的不断充斥,发生了偏离初衷的改变。
价值观的改变,归根结底是小我的一种体现。我们从最开始的善良,变得越来越在乎自己。进而在保护自己利益的时候,做出了超越边界的事。因为惧怕被欺骗,所以变得不再真诚,因为遭遇过伤害所以不再善良。我周围的很多朋友当做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或者很冲动的举措,在我劝他们的时候,都不约而同的反问我:"你知道我过去经历过什么吗?"
的确,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多种多样的,可这不是你可以践踏自己内心,为所欲为的理由。不是你可以打着曾经受害者的幌子可以所以越过界限的理由。道德也好、法律也罢、在这种思想萌发的时候,都变得不堪一击。所以有些人才会得出,人之初性本恶的观念。表面上看,不无道理。
说了这么多闲言碎语,总结起来就是要真诚善良的去面对你所遭受的一切人或事,一切不公平和欺骗,让你愤怒的、悲伤的。这样你才不至于离自己的本心越来越远,才能一步步回归本来的那个你。
在读过《大学》和《中庸》之后,我对做人这方面感触颇深。我把每天遇到的琐屑都消化在心里,去思考,去格物,然后去快乐的面对这个世界。身为一个媒体工作者,如何把社会的本来面目告诉给读者,在于我们每个人都能否重塑初心。
那颗真诚善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