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遭遇阳明先生(上)

2016-08-09 eNet&Ciweek/昊博

就在某一年的某一天我的书柜里多了一本《传习录》,当时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已经记不清了。书自买回来后就没有翻过,直到最近一段时间我才开始翻看这本阳明先生的传世著作。 

阳明先生本名王守仁,文治武功冠绝大明一朝。35岁被贬贵州龙场,在此受逆境之苦,忽一夜中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悟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遂设书院讲学,创阳明心学一派。 

“心即理”是阳明先生思想的核心,无需向外求理,所有的仁孝忠信之理乃“心之条理”,皆发于自己的本心。正是由于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使得传统上经常将阳明先生的学说归为主观唯心主义。在读了《传习录》后发现这简直就是对阳明先生理论的极大误解。先不说能否随便用唯物唯心的观点套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头上,即使可以“心即理”也绝非政治课本上所呈现的那样。 

阳明先生确有“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说,通常就认为这是王阳明否认了外在事物的客观存在性,而将世界的本源归为主观理念。这看似很有道理,但其实是断章取义想象出来的结论。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句之前,阳明先生还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因此,他所谓的“物”的概念并非指客观存在之物,而是客观的事物于人心的意义所在,当人心与外在事物无关联时,那么外在的事物对人而言就即无价值也无意义。在此意义上,阳明学说之深刻可见一斑。 

在了解的“心即理”的大致内涵后,我突然醒悟到,人生就是一个意义价值系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但在人眼中的意义价值世界则不是这样的。我们经常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价值,而人们会根据对意义和价值的理解来行动,并重新作用于外在事物上。而影响我们价值判断和赋予意义的根本则在于我们所秉持的价值观,在阳明先生的学说中则为“本心”。因此,所谓求“本心”便是求价值观,所以,形成正确的价值之于人而言是毕其一生要做的事情。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