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习圣人学,知心明路

2017-11-02 eNet&Ciweek/恰似

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曾“一生伏首拜阳明”,前有东乡平八郎、张居正、蒋介石、 顾炎武等,今有习主席两赞王阳明。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崇拜他,读一读他的著作《传习录》就知道了。如今《传习录》作为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已被世人奉为经典佳世之作,流芳百世。

众所周知的是,《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与弟子之间传授或探讨学问的文稿,上卷还是王阳明亲自审阅过。不为人知的是,王阳明的内心自始至终明确反对编纂《传习录》。原因是《传习录》中仅局限于寻章摘句,很难表述蕴含其中的“道”,难免只做成表面功夫,阳明先生最担心的就是这里,怕世人误读,误解。阳明先生的大弟子徐爱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传习录·徐爱引言》中提到,“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对世间众人来说,重要的不是误解,不懂其道,而是不读不明其理。尽管《传习录》可能会使众人对道的理解有所偏颇,但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启发人们对道的理解,对心的明悟。也许《传习录》并非是最好的方法论,然而它确实是世人最好的老师。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们的三观不同,想法也不同,观一本书的感觉自然也不同。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每个人心中也都有一个传习录。

阳明先生最主要的思想是心学,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心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龙场悟道”得出的结论就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其实,重要的不是看见什么,而是明白了什么,懂得自己的心才可懂得世间的理。然而很多人往往是糊涂半生,浮醉半世。

传习录中提到,“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此圣人工夫。存心、养性、事天,是学知利行事,此贤人工夫。夭寿不贰,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此初学者的工夫。朱子错训格物,以尽心知性为格物致知,将为学工夫层次颠倒了。

这恐怕就是大多数人,不知其心,不明其理的原因吧。

存天理,去人欲,要合理

在《传习录》中,阳明先生以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为基础,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变成了“存天理,去私欲”。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圣人们的思想其实都是相同的,目的都是一样的,而阳明先生则是以“致良知”来实现。阳明先生提倡、贯彻以及自觉性,事实在道德约束上比朱熹的更难,也更彻底。

 然而,你我皆为凡人,凡人难免有私欲,想要每个人都可以自律的生活也不易,同样每个人对于圣人的标准也不同,很难评判去私欲的标准。不管选择过什么样的人生,怎样的生活方式,重要的是在自己合理的承受范围,如果硬是要向圣人靠齐,过度为之,恐怕适得其反。

 习圣人学,知心明悟

英国著名作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像他说的那样,读书对人生有着莫大的帮助。读圣贤书,可造就品格,习圣人学,可知己明悟。

 《传习录》中,阳明先生的语言朴实正中,发人深省。他的理念也是他一生的体现,就如这映照了他一生的这句话: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始终秉持着“为善去恶”这四字,从未放弃过,圣人之名,当之无愧。《传习录》中的精神道理,值得现代人去传承与坚守,王阳明其人理应受得世人敬重。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