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2018(第十六届)中国互联网经济论坛在京举行,乐赚金服创始人及总裁王伟在现场发表主题演讲。她认为: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潜力无穷,但缺口仍然十分庞大,供应链金融恰逢其时。经销商的特点是在某一个时段资金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另外的时间段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同时海尔具有强大的售后资源,这些资源加在一起,就具有了非常天然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来说,,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用户基础是不可撼动的。金融科技和金融机构慢慢会走向互相赋能,未来不排除强强联手。消费模式的升级,传统消费会从价格导向量入为出转向价值导向、生活品质。理性消费保守消费会转向信用消费。中国六大新兴消费金融的领域很多现在的发展并没有到饱和阶段,这也是未来细分的增长点。
以下为演讲实录: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分享我们这几年的体会,包括对未来行业趋势的看法。乐赚金服是基于海尔产业链里的一家金融公司,当初的初心定位主要是看准供应点金融市场,现在我们开始向消费金融领域延伸。下面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这些年的感悟。
供应链金融在中国是非常有市场需求的,中国中小微企业总量有5600万,他们的市场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真正的市场需求有4.5万亿,但是能够满足他们融资需求的只有2.5万亿,缺口达到1.9万亿美元。过程中海油社会经济、基础环境的变化。
可以说供应链金融恰逢其时。第一,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缺口巨大。第二,新兴的金融业态兴起,恰好有利的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缺口进行了补充。中国的制造业已经从1.0的版本,原始粗放的生产规模开始转型升级,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方向转移。信息化、电子化的管理成本效能,信息获取的速度大幅提高,从风控的角度看企业内部的管理效能和质量,也会大幅的提高。最后就是政策。国家政策本身对这方面也是非常支持的。做融资不一定要从非常庞大的金融财团那里获取,还有其他渠道会对融资难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补充。
海融是我们在供应链金融方面的品牌,主导的是供应链金融。先看一下海尔产业链的资源。首先,它有很多上游的供应商,大概是5000多家。对于供应商,海尔会进行分层管理。中小供应商同样有融资难的问题。其次,海尔在全国有3万多家经销商门店。经销商门店很好理解,根据销售周转周期进行备货,对资金链的需求就一定会被放大。一个销售季节走完了,比如夏天是空调季,空调走完了,9月份需求就没有那么大了。所以,经销商的特点是在某一个时段资金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另外的时间段会有大量的闲置资金。同时海尔具有强大的售后资源,有9万多辆社会化货运车的资源做大宗物流配送。所有这些资源加在一起,就具有了非常天然的供应链金融的优势。这也是我们当初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领域的原因。
把供应链金融拆开来看,供应链金融的玩法有很多,可以做上游的上游,也可以做下游的下游。下游可能就是批发商、经销商到实体门店,实体门店更容易接触到消费者。整个生态链条完全展开就会变得非常巨大。我们操作的时候,会根据生态流转的环节来展开。比如我们会做货压、商票、订单、物流,以此为抓手开发金融贷款产品,同时也可以从内部的管理系统入手。比如我们有采购的系统、物流的系统、轻结算的系统、ERP系统,或者在货物流转,或者在资金流向,或者在信息管理上要有先发先决的优势。到金融产品的最终落地,会产生比如是基于信用做的金融资产,还是基于物品抵押、票据抵押。我们公司是2014年底成立的,每年交易量放大的规模都很大,是属于稳健增长有社会需求的领域。
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独特的风控手段,简单的说就是“三流合一”。所谓“三流”就是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资金流比较好解释,无论你的贷款是怎么用的,我首先要掌握公司资金周转运营的情况。如果你是经销商,我要知道你需要多少资金去进这批货,大概的回款周期是多长。比如资金占用的时间、资金流转的速度、资金闲置期的配比效能,我们都要进行估算。我们的体系内有一家支付公司,叫快捷通。我们也可以通过支付的手段,比如做定向支付或者掌握经销商所有资金流转的信息,加强对他资金需求的预测。
在物流管理方面,我们也一样可以根据他的物流周转情况进行判断。比如业务销售的发展是不是跟行业的发展水平一致,会体现出流转周期季节性、行业性、地区性的特点。信息流的作用就更大了,不仅有产、供销、库存、周转等等信息,行业信息、经济周期信息都可以 通过大盘进行精准的判断。比如贷款的机构是属于很健康的扩大再生产状态,还是属于运营亏损需要资金补充增加健康性的状态,这两种不同的资金需求,风控的结果也一定是不一样的。
比如我们在家电行业深耕,一般整套家电购置无外乎是结婚、搬新家、换房子,这时就会对家电的产销产生巨大的影响。其他和家庭相关的属性还有哪些,我们可以把传统的系统优势进行扩大。比如卫浴、家具、家装,一定跟家电的产品属性有类似,更换周期、用户的匹配度都是高度类似的。所以,我们可以扩大的去看家庭家居生态圈的特性,然后寻找机会,把我们已经形成的资源优势复制在这些新兴的领域里。
用户体验非常重要。比如用户会从对安全性、对投资回报率的追求,会升级到不仅要求安全,还要求安心。比如是不是一段时间就让我了解我的资产状况,而不是需要我不停的上线更新。资产,我们追求的是多角度、多样性,根据用户的不同投资目的做不同的资产匹配。同时还要快捷,因为中国个人用户之前可选择的渠道不是很多,所以当大家满足了基本的需求和收益之外,感性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同样根据需求的延伸我们还可以做一站式的金融服务。不仅在他缺钱的时候给他做贷款融资,还可以在他资金富余的时候做理财,把他们的闲散资金利用起来,让其有投资回报率。
中国用户对于理财投资经验和知识不是很丰富,从盲目的追求高风险到大家可以更聪明、更理智的做一个智慧型的投资者。有几个概念一定要有,首先高回报后面跟着的一定是高风险。资本市场讲究的是风险定价,没有免费的午餐,任何高回报背后一定潜藏着高风险,这就需要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去理解、去评估,做出客观的判断。我们很少有做到像欧洲、美国那样的基于风险地价,我们在这方面的认知是不够的,所以对于风险和回报一定要客观的看待。
其次是不盲目的跟风。我接触的很多客户,包括我的朋友,他们经常会说我踩了一个坑。进坑多半是因为他认识的周边的朋友做了一件事,他认为不错,所以也跟了进去。但前提是每一个投资用户自身的需求和投资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做到不盲目的跟风,要明白不同资产类型可能带来不同的风险指数,可能的处理和风险的方案都需要有一定概念性的掌握。同时也不要过于保守。一般市场上发生风险,接盘者往往都是最后一棒。一定要客观的判断周期的长短,这一棒最终什么时候落下。对于金融的衍生品也要了解,有的并不是那么可怕,有的合规机构操作的新型理财产品并没有那么可怕,这个时候要对行业本身、对产品本身,包括对自己投资需求的目的都要有客观的分析。
比如理财的目的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投资,它和养老投资一定是不一样的。或者我是为了给自己充电,希望在教育上加大力度进行投资。也有可能是刚需,需要换房,要做房贷。比如换房和买房资金杠杆的需求一定是不一样的,这时就要主动进行学习,因为不了解就无法做判断,会丧失一些很好的市场机会。
这张图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供应链金融在未来行业的展望,它会从原来比较传统的产源资源优势慢慢的分化。传统的机构和金融科技公司和Big Tech之间的融合和演变大概的态势。金融的行业慢慢会从传统资源型的驱动走向技术型的驱动。Big Tech的优势是什么?一定是在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处理、信息的使用方面。作为科技公司,这是他基因里自带的,尤其是在数据积累方面。现在很多电商平台在做消费金融产品,无外乎他掌握了大量的用户线上消费行为数据。所以,他在形成消费者行为风控模式的时候,会比传统的金融机构更有优势。同样,营销规模、信息处理等等方面的效率,也一定是超越传统行业的。这里传统行业不仅仅指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的传统优势:第一,人才。金融机构在中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了,但真正的科技公司做金融时间是很短的。所以在人才资源和经验储备方面,金融机构是绝对的领先者。第二,在风控系统和模型上他们也是领先的。有了数据是做菜的原材料多了,最后能不能做成一桌好菜,这时就要看风控系统的能力了。第三,营业网点。由于信息的普及和提高,营业网点相比以前是变少的,但是它们的优势也是不可替代的。它对用户的信任和品牌的建立是有巨大价值的。第四是用户。传统的机构,尤其是几大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用户基础是不可撼动的。基本把消费、收入等等经济数据已经积累下来了。
金融科技和金融机构慢慢会走向互相赋能,未来不排除强强联手。比如工行、建行、交行都会跟科技公司联手开发消费金融类的产品或者联合发卡。慢慢的供应链本身也会从传统的纯意义上的供应链,慢慢的会向生态圈或者大的生态圈进行扩张。因为这些行业一旦联系以后,很多边界会模糊、会打开。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渗透率和欧美国家相比差距是很大的,美国消费信贷支出差不多占GDP30%,中国只有近20%。消费信贷的余额整额占消费信贷增长的比例也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原来消费信贷参与的主体主要是以持牌的金融机构或银行为主,但是在美国会有很多非银公司支持。
中国目前主要的参与主体开始发生演变,从银行机构发展到科技公司、持牌类的消金机构,同时也有创业类的新兴的消费金融公司,再加上传统的银行业。场景上也会慢慢的发展,比如消费价格在提高,消费的频次和渗透的领域也在增加。传统意义对消费的理解可能是买房子需要贷款,因为付不起全款,但现在消费的概念不是付不起,而是我觉得这样更有价值。比如我的消费信贷贷款率很低,投资理财的贷款率很高,中间存在一定的利用空间。所以无论是消费金融的从业者,还是用户本人,加速行业发展的进入点多种多样。还因为本身中国在进行消费升级,消费金融也进入了巨大的利好时代。
消费模式的升级,传统消费会从价格导向量入为出转向价值导向、生活品质。理性消费保守消费会转向信用消费。中国六大新兴消费金融的领域很多现在的发展并没有到饱和阶段,这也是未来细分的增长点。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下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趋势。
第一,渠道的变化。线上线下会混合“双打”。电商平台大家都能理解,淘宝、天猫、京东。线下门店的实体店大家也能理解,比如我到宜家去买家具,或者到沃尔玛去买生活必需品。这是很概念的理解,但是慢慢消费金融领域线上希望向线下渗透,去做体验店。因为消费者如果对你的产品一无所知,他就希望线下体验之后再购买。宜家家居开门店坚持了很长时间不做线上门店,但今年开始转移。因为他发现他如果不能把线上门店开起来,这对他中国的销售业务会产生影响。因为他们销售的是家居产品,很多人看了一张床,让他马上背回去是很难的,但是体验完之后,网上下单,你给我送回家,这种模式是消费者能接受的。所以现在大家开始纷纷布局线下的体验店。比如盒马生鲜或者超级物种,都是把线上可以销售的比较好的东西搬到线下实体店。消费完一次以后,未来二次购买就没有什么担心和顾虑了。
第二,人群的演变。一线、二线城市对于预期消费,对于信用卡概念比较接受的人群是有这个认知的,但是三线以下城市或者农村,很多人因为没有信用卡,所以他就没有征信分。没有信用消费的记录,就很难符合消费公司的风控模型。所以一个机会就是征信领域的空白。怎么把以前没有信用卡,没有信用消费的这群用户进行转化。这也是现在一个比较巨大的场景,即从信用用户向无贷款的人转变。
第三,品质升级。之前我们一说消费,大家更多的追求的是我饿了我要去吃饭,原始的需求就是我需要吃饱,但是现在要有海景、要能烛光晚餐。这也是一种趋势,从生活的必需品到追求生活品质的改变。简单来说就是从追求硬件消费的需求转向软件消费的需求,其中内含附加值的增长是非常巨大的。比如买一个手带,有品牌和没品牌的做工可能是类似的,但是价格差了不止10倍。这是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
这就是我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内容,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