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尧同学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可有目共睹,大家有感受到你的热忱大爱,正能量,相信2019年的你对知行合一、良知、使命会有更深的体悟。相信你会取得巨大成功,为集体、为伙伴、为家人乃至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不一般的贡献!”
1月21日,田老师将这样一封朴实却振奋人心的感谢信和一个喜气洋洋的红包递到我手中,说这是校长对大家的一点心意。
第一时间打开信纸,情真意切、殷殷期许饱含其中。一页纸的内容在我心中不断激荡,有意外、有感恩、更多的是工作的动力和学习的渴求。
意外的是,来公司短短5个多月时间里,没有任何突出表现的我心里还在为如何掌握更多新领域能力,早日发光发热、为公司出一分力而焦虑,校长却已给了我这样的肯定和认可。这让我感恩并更加坚定信念!
清楚记得来公司第一天,田老师就跟我说,咱们的企业文化是要求员工不断学习和读书,并向我推荐了10本书。尽管书目不是我以往关注的领域,但对于热爱读书喜欢文字的人来说这样的工作环境实在可遇不可求,所以满心欢喜和期待着。也曾为此骄傲地发过朋友圈,能在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平台工作这是我认为的高端炫耀。
然而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劣势。
生物学里有一个词叫作“特化”。就是某个单一的核心能力可以给你带来“生存优势”,同时,也给你打造了一个“生存囚笼”。比如,有一种哺乳动物叫鼹鼠,长期生活在洞穴里,以蚯蚓和地下的昆虫为食。鼹鼠的“核心竞争力”是爪子非常锋利,可以刨出很多蚯蚓,这是它们的生存优势。因为长期在地底下刨食,眼睛极少见光,所以,视力退化了。更重要是,在鼹鼠地下刨食的生存状态中,视力强的鼹鼠并不比视力弱的鼹鼠拥有更多生存优势。于是,鼹鼠进化出了利爪,退化出了弱视,这就叫“特化”。这种“特化”的结果,就是将鼹鼠的生存空间“囚禁”在地底下。
这样的“特化”在军事和新闻媒体圈带给我许多荣誉与光环,对其他领域关注度不高和知识储备匮乏也让我在面对新工作时手足无措。于是,我开始大量关注与现有工作相关的公众号,吸纳优秀文章中的信息量和观点,更不忘从本原用力,以期“盈科而进”。心体明即是道明,心体上用功,加之注意知识、信息全面积累,后进生也终会有发光发热的一天吧。
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感恩一切遇见。
2016年,因一个关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选题而结识一批参战英模时,那是我第一次灵魂接受洗礼。被他们“宁可前进一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为守国土保安宁,甘洒热血的战斗故事感动;被他们走下战场后,拖着残缺身躯,坚韧不拔地学习再创人生辉煌的意志感染;被他们34年如一日帮扶烈属、残障老兵和弱势群体的大爱义举感召。那一年,我加入他们的慈善公益事业,成为一名志愿者。
2017年,当我第一次走进中越边境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小学,那是对灵魂的又一次撞击。在同一片天空下,有我无法想象的贫穷。有孩子告诉我,每天早晨天不亮就要带着4个弟弟妹妹翻过两座山去上学。我问他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坚持上学?他满脸自豪地说,能上学就不错的了,他们那还有人上不了学。在学校的一天时间,我看到的是与他们年龄不相匹配的懂事与担当。在这所学校,不分大小,所有孩子都是自己打饭,自己洗饭盒,甚至一个2年级的孩子就能推着跟自己身高相当的独轮车,扛着竹条扫帚打扫校园……当他们穿上我们送去的衣服时,面对镜头,他们有紧张、有欣喜、有腼腆、也有羞涩,但我从他们眼中看到的更多是渴望。有孩子悄悄告诉我:“姐姐,我很想出去看看,我一定要努力学习。”还有孩子悄悄问我:“姐姐,这些衣服拍完照要交回去吗?”面对一双双纯净的眼睛,我不知该如何回答。无法想象他们幼小的心灵曾经历过什么,我们可以送去书本和衣服,却无法给他们许下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对于我这样一个人微言轻的姐姐来说,连时常去看他们都做不到……“2020年能小康吗?”这个我也很想知道。因为他们的懂事让我心疼,真的希望他们的生活、学习环境能好一些……在云南11天的见闻对灵魂的撞击,在我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生根发芽,慢慢茁壮,引领我未来的人生也影响更多人。
2018年,我来到互联网周刊,像是命运的指引。阳明心学让我感觉似曾相识的亲切,每天的读书学习成为我灵魂进化的又一旅程。我们说目标、使命、价值观,这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发于心的爱。战士因为对祖国发于心的爱,所以忠诚担当、甘洒热血;爱心人士因为对弱势群体发于心的爱,所以无私奉献、竭尽所能;我们,作为周刊的一员,虽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个体,但因为对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发于心的爱,所以必将努力燃烧,为周刊荣耀的明天贡献今天的光与热。
“我们都应该坚信,有你有我,一定能开创一个真正意义上更辉煌更持久的成就,等到分享荣耀的那一天,在这儿,依然有你,有我,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