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一种围城

2019-09-17 eNet&Ciweek/射手

不再的暑假

抱着“回家看看爸妈”和“放四天暑假”的心态回了趟家。

去年毕业的时候,“暑假”这个词就暂时在字典里被擦除了。

还记得当时是在6月29号离开了学校,坐了一夜的火车第二天到家。大概是在离校的一周前,在网上投了简历,找到了工作。当时说周一报道,那个周一,是7月2号。

所以6月30号到家,第二天的7月1号便又坐了晚上的火车去了天津,次日到公司报道。曾经在头脑中显现的毕业旅行,也就只变成了在家待的匆匆一天。时间再往前算的话,大学毕业倒和高中毕业很像,高中毕业也好像只在家待了一天,就跑去了苏州电子厂。

大概是因为家乡交通设施的不发达,虽说是在省内上的大学,但大部分的火车都是在晚上,所以大学四年,坐晚上回家的火车基本是常态。高铁修了很多年了还没修好,当然,即使有高铁,一枚穷学生固然也是不敢坐的,毕竟普快卧铺都还有所忌惮。

尽管野蛮的农村孩子比城里孩子耐折腾,但一夜的火车硬座对任何一个正常的人来说都会带来不小的疲惫感。

后来工作到了天津,再到北京,大城市的交通网终于把家乡也捎上,不再只有晚上的火车。路过家乡的高铁依然还在建设中,现在却也敢想了。

一直觉得暑假本身是特别美好的。高中毕业之前的暑假大概是最美好的日子,四五十天的欢乐聚集总还是在现在依然向往。

大学的暑假倒是很“励志”。这边跑跑,那边跑跑,打工赚钱。可能缺少了不少“高端”的校园比赛,但也毕竟都已过去,现在想想,让暑假以他本来的面目展现,总也无可厚非。

宁静与繁华

村子的夜越来越静谧。

印象中,过去村子的夜晚虽不如城市般喧闹,但在那些个比较燥热的夏天,常常都有不少人吃过晚饭后,扇着蒲扇在大街上闲聊,屋外有凉风时是最喜欢的,搬个凳子或者躺椅,睡在门外一夜也是常有的事。

现在却是越来越安静了。不知是全球变暖的效果太明显,还是屋外蚊子太多,更多的人都是在家里看电视了。街上只有了零零星星走过的人,以及偶尔的犬吠,当真变成了一副只有万家灯火的画面。

对城市的最初概念似乎是从镇上的集市开始的,去镇上“赶集”在小时候是一件颇为兴奋的事情。给家人要来零花钱就买些喜欢的东西,即使要不来,在镇上溜达一遭也是颇为满足的。寻到几个感兴趣的游戏机卡、碰到几个镇上的同学,都感到颇为欢乐。

高中时候去了县城,才对城市有了稍微明确一点的感知。高楼、小区、商场,城市的基本元素给了自己基本的认知。但似乎也仅限于基本的认知,高中大部分时间还是被困在了高墙之内,几乎没有时间欣赏城市风姿,更没有精力领略霓虹灯光。

即便到了大学,进了城市中心,独来独往的性格也使得自己不喜欢穿梭于城市高楼之间。

更进一步对城市的认知可能是来帝都工作以后。一方面是一线城市固有的更加繁华的属性使自己大多时候都会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另一方面是家里很铁的一个伙伴也在这里,常常会出去探索一下帝都风范。

但可能是个人习惯或性格再亦或是认知上的原因,自己一直都没有对繁华都市产生特别向往或是依恋的感觉。比低线城市稍高的收入也没有很好地填补拥挤的地铁带来的喧嚣。

村子的宁静安详背后当然也还有各种琐碎的小事、颇显落后的各种设施,但内心的舒适感依然会更多一些,当然,追求内心安静的情感里倒是也掺杂着某种慵懒。

家与远方

家与远方的旅程是从高中开始的。

中学在县城,家在乡镇农村,距离似乎不远,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每两周回家一次的频率还是让自己觉得这是一个物理距离很近、心理距离挺长的远方。

但把高中纳入家与远方的旅程中的根本原因或许是彼时心理上对家庭的逃离。家庭环境的不宁静和对外面世界的小小向往使自己在每次离家上学时,内心更大程度上都是一种逃离的心态。

现在看来,尽管环境在当时占据着比较大的原因,但似乎心理的幼稚不成熟才是本因。

到大学的时候,心理感受发生了一些变化。

大概是因为更多时候半年才能回家一次所带来的距离感,每次离开家去上学时,过去的逃离感少了,留恋、不舍更多了。这与老妈身体状况欠佳有关,也与自己在经历了一些思想洗礼后,有了更多的思维认知,不再像过去一样幼稚和一无所知。

再走到现在,出来工作以后,这种家与远方的感受就变得有些复杂了。对家依然常常都在挂念,但城市的快节奏在一定程度上也让自己变得颇为机械,甚至时常不能感知到这种机械,把它变成一种常态。

远方

接下来的路,再应该怎么走,还没真正想好,城市还是农村,家还是远方,再慢慢探索吧。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