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生活伪命题

2019-09-17 eNet&Ciweek/射手

怎样过好这一生

这似乎是在大学有了些许的思维认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大概是一直到前不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想着如何让爸妈过得更好,如何让自己过得更加自由洒脱,更加精彩刺激,如何让人生不留遗憾。

总之,就是想找到一个比较明确的方法去过好这一生。

这似乎与上了大学后有了一定的“掌控欲”有关。这种“掌控”绝不是要主宰别人或主宰世界,而是自我感觉能更好地处理好生活中面对的大部分问题。

这似乎又与学生时代的理想主义有关,彼时象牙塔内整体上的状态还是趋向轻松自由,学业压力和生活压力相比似乎要差一个量级,而且学习和生活本质上有所区别。

大概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在更加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之后,慢慢出现了更多难以掌控的事情。这种状态并不是必然会在融入社会后产生的,只是对于有些人(比如自己)来说,它确实在这个时间点到来了。

这个时间点谈不上合不合适,至少觉得他来的还不算晚,让自己感知到这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即问题本身的出发点就错了,结果当然更会错的一塌糊涂。

所以,对生活似乎便有了另一种结论:人生差不多就行了。

当然,差不多是差多少。浑浑噩噩肯定不行,每个人的差不多估计也会不一样,或许这个相对平衡点,是我们应该思考一下的。

现实击碎梦想?

大概是初中,甚至是更早(小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出身农村以及触碰不到家里的财政问题,对钱和消费没有太强的概念,心里想着,如果自己将来能有10万块钱,这辈子基本上就不用愁了。

但大学毕业不久后就发现,现在的10万块却买不到一辆稍微舒服点的汽车,付不起县城稍微宽敞点的两室一厅的首付。当然,支付宝里的余额也在给你说,醒醒,你并没有六位数的存款。

自由和理想似乎成了越来越遥远的事,生活在相当一些时候真的变得有些机械了。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过去期待节假日的想法几乎消失殆尽,更多地是不知不觉就要周末了,就要过节了。

比状态更可怕的可能是对状态的适应,对生活的更少的感知。棱角被磨平,虽光滑却生机不再。

这当然是消极的结论,那么,然后呢,是否希望棱角重新长回来呢?又能否长得回来呢?

似乎是可以的,或许不再是最初的棱角,但很多时候,很多东西,有比没有要好太多。

如何长回来呢?个人看来,去复习曾经的旅程或许可以。这种复习不一定非要在空间上完全一致,或许心灵上出现共鸣就好。

去公园复习曾经大学足球场上的身体跳动,在十平出租屋里复习曾经逸夫图书馆里的思维认知。

不论怎样,觉得现实一时半会还击碎不了梦想。因为感受的到,他还在。

人生荒谬与仅此而已     

前段时间,从一篇文章中看到对自身思想颇具冲击力的命题——生命的本质是荒谬的。“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只不过是一粒渺小的尘埃”此类的认知当然在思维中留过痕迹,但文章中更加深刻的阐述还是让自己记忆犹新。

当然,这也可能与人在某个时段里遇到的事情有关。找不到人生的合适答案、不断袭来的挫折或许都使与之对立的观点在思维中累积,最终使自己感到人生确实荒谬。

当然,罗素眼中“认清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的真正英雄主义也早已在内心有了份量,因为总要拿出更加积极地态度来面对一切。

然而,和“人生荒谬”算不上对立但至少是很不相同的另一种理论也在内心有所显现。这种理论似乎非常简单——生活就是这样,万物轮回,生老病死,日夜白昼,自然规律,仅此而已。

这种“仅此而已”似乎简单地有些可怕,但又有些极致真理的意味。似乎简单真的能解决一切,生活琐事,工作困难,甚至科学真理。一加一就等于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也不过是一个E=MC2。

当然,简单朴素的真理也一般需要不是很简单的过程才能找寻到。所以“认清”生活的本质也需要一定时间的经历和思考才能得到。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