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无盗贼无盗宝 标记》
提起敦煌莫高窟,王道士是一个永远绕不开的人物。因为他的发现,隐匿千年的藏经洞终于重见天日,但也因为经他之手,藏经洞中最珍贵的一批精品文物被贱卖国外。
初识此人,还是源自余秋雨的一篇名叫《道士塔》的散文: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较近,保存得较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读去,猛然一惊,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
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从散文的言辞之中,可以体会到余先生对于王道士的愤恨。而当时的我,也自然而然的把王道士当做了民族的罪人。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道士对于我,可能也就和诸多历史书上的人物一样,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直到2015年,我第一次踏上敦煌这片土地,也第一次真正认识王道士这个人。
王道士(1849-1931)?湖北麻城人,本名王圆箓,说是道士,却不识字,早年当过兵勇,离军后受戒为道士,远游新疆。我无法判断王道士出家的动机,或许是躲避战乱,或许是战场的经历,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有太多人选择出家。
1899年王道士到达敦煌莫高窟,占用莫高窟的一部分洞窟,在整理过程中发现藏经洞,王道士没有选择私自处理,而是徒步50里,通知敦煌县令严泽,可惜这位姓严的知县不学无术,只不过把这两卷经文视作两张发黄的废纸而已。两年后,敦煌又来了一位新知县汪宗翰。王道士再次告知,却只留下一句话——“就地保存”。
两次通知未果的王道士仍不甘心,这次他从藏经洞中挑拣了两箱经卷,赶着毛驴奔赴800里之外的肃州(酒泉),一路风餐露宿。时任安肃兵备道的道台廷栋浏览了经书,却给出了这样的结论:经卷上的字不如他好。
此后王道士甚至还曾给老佛爷写秘信报告此事,其结果自然如泥牛入海。直到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的到来……
王道士与莫高窟的故事才刚开始,但我只能写到这里,因为我实在不愿再次回忆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在我全面了解之后,对王道士却产生不了太多愤恨,甚至还有一丝怜悯。如果不是当时那个昏庸的地方官,如果不是那个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甚至如果没有被发现。
但是历史容不得假设,就像人们不能用当代的眼光去看待古人一样,与其归罪于王道士,不如将其看做时代的伤痕,就像伏尔泰说过的那样,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但是人们总是要找出一个靶子来进行批判,仿佛骂的越深,自己越干净。过去、现在,从未改变。
如今,道士塔依然矗立在那里,王道士在塔中接受着世人的点评,不知千百年后,我们又会得到怎样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