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如何不让自己变成一只甲虫

2020-05-09 eNet&Ciweek/独活

提到20世纪文学,卡夫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作家。他的《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名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甲虫,他极力想去同亲人联络感情,但都以失败告终,最终被世界遗弃,孤独死去。”

这个“人变成虫子”的荒诞故事“简单”到用一句话便能交代完整,但其所代表的意义却历久弥新。

被异化的人生

小说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当格里高尔还能以微薄的薪金担负起养家重任时,他是家中备受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可是,当格里高尔有一天突然变成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渐渐地,格里高尔远离了社会,最后在饥饿中痛苦地死去。

格里高尔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肉体和精神都承受着沉重的压力,最后人失去自己的本质,产生了异化。

仔细看格里高尔的日常生活状态可以发现,他的思想与行为从来都不是从一个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的人出发,而是以供养家人、还清债务为目的。他不喜欢旅行推销员这份工作,也受够了高高在上的老板,但是为了家人他选择忍耐。长期下来,自己都麻木了。即使变成了甲虫,醒来第一件事还是担心错过火车耽误工作,即使入职五年来兢兢业业,依然害怕请病假会失信于老板……

在格里高尔身上,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已经完全被忽视掉。他活得很辛苦,可从没为自己活过,而是一直作为儿子、哥哥、员工活着。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哪怕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也产生了异化。

变成甲虫后,格里高尔还是处处为家人着想,为了不吓到母亲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为了支持妹妹的音乐梦想而绞尽脑汁,为了维持父亲作为大家长的尊严而无止尽地顺从。可是家人们对格里高尔呢?妹妹一开始对他悉心照料,可是没过几天就不管他了;母亲一直对他怕得要命,没给过他关怀;父亲更是对他使用暴力,“握紧拳头,一副恶狠狠的样子,仿佛要把格里高尔打回房间去”。

对社会边缘人物的态度可以显示出人性的阴暗面,可是对朝夕相处的亲人也这般冷漠,着实让人不寒而栗。

做人不得,做虫子也不得

面对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家人们没有心疼、没有着急,只是担心这个家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担心家里住着一只甲虫会给自己蒙羞。他们全然不顾格里高尔对这个家的付出,对他只有厌恶。甚至在格里高尔死后,一家人还如释重负地感谢起上帝来。

格里高尔的行为和他家人的行为形成了强烈对比,透过这种对比,读者深深感受到了社会中人的异化有多么可怕。人异化成了“非人”,成了身不由己的物,成了物的“奴隶”。

小说用了大量笔墨刻画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内心世界。从突然发现自己变成大甲虫的惊慌、忧郁,到想到家人失去经济来源的焦虑、自责,再到遭家人厌弃后的痛苦、绝望,格里高尔虽然身体变成了甲虫,但依然有着人类的思维。

或许这才是最让他痛苦的地方。一面带着甲虫的习性,喜欢吃“一半腐烂的蔬菜”“剩下的肉骨头”和“变稠的白酱油”等食物,另一面又带着人的思维,担心家人,担心工作。试想,如果格里高尔彻底变成一只甲虫,他就再也不用承受人的喜怒哀乐了。不用再去干那些讨厌的差事,也不用煞费苦心在对自由的渴求与对父母承担的责任之间进行选择,视为一种解脱也未尝不可。可如今却是做人不得,做虫子也不得。

更让人唏嘘的是,格里高尔虽然变成了甲虫,但他的责任感,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由始至终都是不变的。而家人们虽然还是人的身体,却没有半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这样看来,格里高尔只是身体变形,他的家人们却是“思想变形”。

无论是人还是虫子,格里高尔都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他只能学着适应环境,挣扎求生。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境况做出这种寓言式的呈现,无疑给了正在面临身心变异的现代人一种启示和自省。

我们该以何种姿态珍惜只有一次的人生

对卡夫卡人生经历稍有了解的人会发现,《变形记》就像是作者人生的缩影。卡夫卡生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动荡不安、物质主义盛行的年代,他也有着不喜欢的工作,有着蛮横粗暴的专制父亲,甚至还给父亲写过一封长达百页的信,细数他给自己童年带来的创伤。可以说,怯懦、敏感、孤独笼罩了卡夫卡的一生。

正因为如此,卡夫卡才说:“为每一天的面包而忧虑会摧毁一个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就像机器里的一个螺丝钉,不敢轻易地坏掉,如果坏掉了又可以被轻易地换掉。人们像格里高尔一样,疲于奔命,忘记了自我,忘记了生命本来的样子。为了避免和格里高尔那样被社会异化成物,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如何去尊重生命本身,珍惜仅有一次的人生。

思考的答案因人而异。我的想法是,在追求生计之外,尽量去多做一些不求结果、只求当时内心愉悦的事,最好能让你真真切切地感叹一句:活着真好。

说到这里,我想提一下现代的一位作家:周作人。

在早些年的考研复习中,现代文学的知识点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讲周作文散文的那一节。至今都记得周作人的散文有两大类,风格特点分别可以用浮躁凌厉和平和冲淡来概括,而我最爱他平和冲淡那一类的文章,像名篇《北京的茶食》《乌篷船》《故乡的野菜》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文章往往蕴含着周作人闲适的人生态度,记载了他生活中的许多小事。

《北京的茶食》里面有段话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可以很好地诠释我此时此刻的想法。他写道:“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看花,听雨,闻香……这种跃然纸上的闲情逸致读来让人神往。在周作人看来,普通人的人生就应该忙里偷闲、苦中作乐。无论现世怎祥不完全,如何充满苦难,人总得活着,可以“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当人像格里高尔那样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这种“忧患时的闲适”就是生活的调味剂。

一个完整的人,必然是“社会性”与“个体性”并存的。《变形记》中的老板、秘书与家人们只看到了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一个社会的人所应有的对他者的温存与理解;而格里高尔又过于看重人的社会性,忽视了一个人最根本的存在前提——自我意识。如何寻找自己的自我意识,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自己的答案。

结语

英国诗人W.H.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这也是“卡夫卡热”至今都还在延续的原因。

《变形记》虽然揭露的是一战后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但是主人公格里高尔的生存困境在今天仍然存在,卡夫卡通过作品传递出来的那种对人和命运的思考依然值得人们深思。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