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生命需要良知伴随

2020-09-15 eNet&Ciweek/云珊

孟源是王阳明先生的一位学生,他爱好虚荣并且自以为是。有一次,一位学友向先生请教问题。孟源恰好在旁听,于是他就笑话这位学友的学问不精进,才刚刚达到自己以前的水平。“你又犯病了。”王阳明先生的批评很直接,打断了孟源的嘲笑和辩解。

这种自以为是的毛病是孟源生命里最大的病根。尽管他自己知道这个问题,却没能斩断这个病根。王阳明先生将这种毛病比喻成一棵大树,将学问、功夫或者其他需要好好体悟的道理比喻成树下的庄稼。有这样一棵大树的存在,任凭一个人怎样栽培、浇灌这些庄稼,最终滋养的都会是大树的树根,毕竟树根的吸收养分的能力会比庄稼强。如此,就很难在庄稼上获得好的收获,求学和求理自然也难有长进。

对于孟源来说,想要获得思想上精进,达到更好的人生状态,必须要先将内心的“大树”铲除,为“庄稼”的生长腾出空间。去除诸如自以为是、爱好虚荣一类的弊病,是孟源去除困扰的过程。

心学的精髓是致良知。良知在人的心里,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就像一个小偷,即便偷鸡摸狗的事情做尽,也不愿意被别人称为贼。而人的良知又是无形的,它大到任何东西都不能将其装载,又小到任何东西都无法将其攻破。致良知的过程就是修炼一个人的内心,我有时候将它理解为对自己的真诚。真诚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内心,这与对外物的真诚同样重要。

人从内心反省自己,就是致良知的过程。孟源因为一件小事笑话学友,没有做到从内心反省自己,所以受到了先生毫不留情的批评。先生发现了他的问题,用形象的比喻告诉他如何自省,去除病根,这就是帮助他致良知的过程。自以为是和爱好虚荣是孟源内心萌发的私欲,致良知的过程帮助他对抗私欲、纠正问题、分辨善恶,修炼出一颗真心,这是于他才是真正有益的。

人的生命需要良知伴随,与孟源相似,每个人都需要致良知,用这样的方法隔离不利的思想和不当的物欲。专心致志在至善之处,外物不沾染,烦恼不生。对比自己的生活,但凡我们遇到一件事的时候,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于自己有利还是有弊,都是用功加强内心修炼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向内探求的重要部分。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