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020-09-15 eNet&Ciweek/天边

小时候在电视剧里听到过两首诗,分别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觉得这两首诗都写得很好,且字句间似有关联,但没去深究其中渊源,只模糊知道是佛偈。

后来,《六祖坛经》告诉了我答案。原来,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弘忍大师的两个徒弟神秀和惠能。一日,弘忍大师召集众弟子,要求他们用自己本有的般若智慧作一首体认佛法大意的诗给他看,经认证彻悟佛法大意的人将继承他的衣钵。

大弟子神秀写下“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诗,弘忍大师叫门下弟子全部念诵此偈,以识见自性。众人遵照教诲去念诵这首诗,无不欢喜称道。

但当神秀自己问起时,弘忍大师却告诉他,他的这首偈还没有认识到本性,只是到了佛门前,还没有登堂入室。正当神秀为此苦恼时,偶然听闻门人念诵该偈的惠能福至心灵,作“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诗,最终得到五祖弘忍大师的认可,继承了他的衣钵。

读到这里,两首诗的差别已经很明显了。相比于神秀的“时时勤拂拭”而言,惠能的“本来无一物”更能体现佛法的奥义。但我仔细思考二者之于我的区别,有一些别的感悟。

神秀的那首虽然不如惠能的那首境界高,却更加适合大多数普通修习者。敦促他们明心见性,时常自省。对于普通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十分不易。人与人的资质是有差别的,很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惠能诗中的境界。并且,这种具体可实施的方法论型佛偈,既适用于佛教入门修炼,又能指导俗世生活,具有更强的普适性。

惠能的那首固然更接近修行的最高境界,却很难把握,只适用于那些“有慧根”的人。它更像是一种世界观,将高阶的佛教奥秘展示给我们看,但也仅止于看了。对于普通修习者和俗世之人来说,一味追求惠能诗偈中的境界反而容易陷入虚无主义的漩涡,从而迷失自己。

这令我想到《传习录》中的一个观点,圣人和普通人的区别大概就在于,圣人明心见性的程度更高,受蒙蔽的更少;而普通人受限于资质等因素,很可能穷尽一生也难以企及。但只要设立目标,躬行自省,就是在明心见性的正确道路上了。

正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写到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只要我们知道路在何方,进而尽毕生之力去前进,那么即使最终并没有走到路的尽头,也能无怨无悔了。

当然,那些“有慧根”的人更适用于“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即便千难万险,我也要去那个真理存在的地方。

在我看来,这两首诗偈并无高低之分,只是适用的群体不同罢了。我们这种平平无奇的芸芸众生,能做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就已经是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了。

相关频道: eNews 读书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