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K | 公司名称 |
---|---|
1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3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4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5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6 |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7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8 | 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
9 | 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
10 |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
11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2 | 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 |
13 | 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
14 | 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5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16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17 |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18 | 广州工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19 | 福建省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0 | 浙江省机电集团有限公司 |
21 |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
22 |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23 | 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 |
24 |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25 | 北京电子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26 | 三环集团有限公司 |
27 | 无锡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
28 | 山东创新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29 | 人民电器集团有限公司 |
30 | 海尔集团公司 |
31 | 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32 | 小米公司 |
33 | 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34 |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35 |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 |
36 | 远景能源有限公司 |
37 | 广州智能装备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
38 |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39 | TCL |
40 | 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41 | 得力集团有限公司 |
42 | 杭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43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44 | 四川省达州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45 |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46 | 山东联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47 | 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48 | 福建省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49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50 |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51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52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53 | 江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54 |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
55 | 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56 |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57 | 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 |
58 | 中科电力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
59 | 精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60 |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
61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62 | 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63 | 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4 |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5 | 山东黄金集团有限公司 |
66 | 新疆特变电工集团有限公司 |
67 |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
68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69 | 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70 | 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
71 |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 |
72 | 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 |
73 | 创维集团有限公司 |
74 | 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75 |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76 | 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77 | 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
78 | 本钢集团有限公司 |
79 | 百色市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80 | 厦门金龙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81 |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82 |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
83 |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
84 | 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
85 | 万向集团公司 |
86 | 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87 | 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88 | 中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89 | 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90 |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91 | 河北新华联合冶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92 |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93 | 上海韦尔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94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 |
95 | 山东中海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96 | 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97 | 江苏上上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
98 | 上海仪电(集团)有限公司 |
99 | 东方日升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100 | 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22.02德本咨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联调 |
作为我国支柱性产业的制造业,在生产技术问题以及设备使用、治具研发等方面上已经处在世界领先地位了,早在2010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就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并连续11年蝉联,制造业比重对世界制造业贡献比重接近30%,制造业大国我国当之无愧。
Made in P.R.C
现在有不少出口制造业企业把商品的“Made in China”改为“Made in P.R.C”,那么P.R.C是什么呢?
P.R.C(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全称,制造业企业把“Made in China”改为“Made in P.R.C”,一方面,出口商品标注“Made in P.R.C”是为了正名,消除“Made in China”带来的偏见,增加商品的销量;另一方面,“Made in China”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制造业尤其低端制造业的强大,占据着全球市场上极大的份额。
中国制造在其他国家一定程度上还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即使时常有抵制中国制造或贬低中国制造的现象发生,但是中国制造仍然随处可见。偏见中认为中国制造业造出来的东西质量很差,但随着我国生产制造水平和质量检验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现象终将会消逝。更重要的是,当我们的制造业生产出我们自己更加满意和喜爱的产品时,中国制造的偏见也将消失。
以我国自行车产业为例,自行车制造业在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配套体系,从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到工艺设计,都属世界前列。2020年我国自行车产量4436.8万辆,同比增长29.7%;出口数量为6030万辆,同比增长14.83%。除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缘由,我国自行车制造业由于完整的供应链产生的高性价比也是赢得国际市场青睐的重要原因。
制造业转型迫在眉睫
光辉灿烂的实体经济成绩之下,是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巨大压力和问题,我国制造业大国的头衔无疑来自于大量低端制造业产能的加冕,但如今,低端制造业产能过剩、高端制造业依赖欧美、人口红利逐渐消逝这三大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瓶颈,但同时控制低端制造业产能、加大科研投入、全面开放三胎这些宏观调控的政策在保证制造业“压舱石”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工业和信息化部自2016年开始启动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截止2021年8月31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已在全国布局建设17 家。
2015年我国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方案,这份报告指出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竞争是数字经济,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动态,各省对接国家制造发展战略,推动本区域内制造业转型创新、体质增效,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要求。这是中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跨越的重要一步。
为了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除了科技的发展,还需要提高制造业的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化接轨势在必行。中国一直都拥有着世界第一的制造能力和制造潜力,只是因为起步较晚造成的技术差距,才一直落后于人,但如今我们已经获得了明显的科技进步,并将精力放在科技发展上,力求尽快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只要在科技上追赶上来,我国制造业的强大潜力就会完全发挥出来。
做灯塔,照亮远方
灯塔工厂(Lighthouse)是近几年由世界经济论坛(WEF,World Economic Forum)重点推出的一个概念,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引领者,是数字化制造和工业4.0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拥有世界一流的制造能力。截止2021年9月,全球共有90家灯塔工厂,中国境内灯塔工厂共31家。
我国是全球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大陆的灯塔工厂有28家。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从中可见一斑。
海尔的两个灯塔工厂早在2018年9月在评选全球首批灯塔工厂时,世界经济论坛就肯定了海尔“以用户为中心的大规模定制模式”,海尔COSMOPlat互联工厂逐渐成为世界级智能制造企业的指路明灯。海尔COSMOPlat凭借大规模定制模式的创新实践,完成了从优秀到卓越,再从卓越到引领的跨越,在全球灯塔工厂网络中实现灯塔中国方案复制全球的同时,加速数字化企业转型进程,为全球工业转型升级持续提供新动能。
2021年7月份小米智能工厂二期动工,这个智能工厂规划了1000万台高端智能手机的全无人和黑灯生产的工厂,雷军在2021中关村论坛上表示,二期工厂的完工投产,让小米有信心设定了力争拿下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目标。但手机销量世界第一不是最终目标,工厂二期将布局小米第二代手机智能产线,建成一座符合“灯塔工厂”标准、国际一流的智能工厂,从而不仅仅是销量引领,更是通过开发更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打破更多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照亮未来制造之路。
结语
我国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差距仍然显而易见,但差距是追赶的动力,制造业企业将在正确认清差距后,高瞻远瞩同时脚踏实地,实现“强”“大”制造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