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2021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企业TOP50

2022-03-21 eNet&Ciweek/云林

2021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影响力TOP50榜单
RK名称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2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4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5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6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
7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8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
9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10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1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12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14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
15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
16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17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18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
19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
20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21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2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
23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25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26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27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8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29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30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31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33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34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5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今日头条、抖音)
36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37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38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39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40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
41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
42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43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
44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45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
46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47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48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49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
50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022.03德本咨询/互联网周刊/eNet研究院联调
“企业讲科普,天然不可信”

有人说,“企业讲科普,天然不可信”,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企业在科学知识的推广宣传中,功利性、目的性在人们的印象中往往容易喧宾夺主。不科学、乱忽悠的市场行为,经常被贴上“智商税”的标签,一些不好的声音似乎让企业在推动科学传播事业中面临着信任危机。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通常在人们的印象里,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加之政府引导也有助于推动公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而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似乎并不那么突出。

但事实上,科学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学生课本上的知识多数比较浅显,科技展馆因为经费和承载力等各方面原因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企业涉及行业众多,如生物、能源、化工、制造等多个领域,恰好可以弥补科学传播内容单一的问题。

近年来,作为关系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的经费投入也在逐年加大。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R&D 经费总量已达到22143.6亿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中,企业R&D 经费投入达16921.8 亿元,占全社会R&D 经费的76.4%。相比于2008年3381.7亿元的投入翻了数倍。

企业一头关联市场,一头关联消费者,既能与时俱进,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专业知识广泛触达消费者,又能实时接收反馈,反哺到自身技术的精进。

除了科技展馆、科普期刊、科技比赛、专家讲座和培训外,企业更容易推动科学传播的方式,便是借助产品来展示。因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大众往往对一些新潮的科技产品更感兴趣,而理解起来也不会太过晦涩,或参观体验、或深入车间,这种通过产品展示收效颇丰的科学传播方式成为企业的独有,而同时也成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推广创新产品的重要渠道。

经济效益是一方面,随着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企业将科学传播纳入承担社会责任的范畴。根据数据,到2017年,上市公司提及科学传播的报告数量占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总数已达40.5%,尽管有政策的推动,但也说明了企业自主意识的提高。如国家电网、中国核电通过新媒体技术制作的科普动画便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科学”与“正确”

当然,正向反馈居多的同时也不乏有投机分子打着科学传播的名义虚假宣传,谋取私利。比如有饮品品牌在公告中宣称其产品有延长寿命大约10%的功效,并配以相关研究项目,让许多人信以为真,而事实上完全是无稽之谈。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一方面反映了许多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另一方面也恰恰说明公众科学意识的淡薄以及公众与科学的关系不对等等深层次问题。

近现代将“科学”概念以振聋发聩的气势敲进国人脑海中的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陈独秀,他以科学、民主两面大旗,擂响了思想解放的战鼓,而其科学观被认为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观念的格局”,直至今日仍影响着人们对科学、民主等重要议题的理解。

然而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体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因素,知识分子虽把人们从迷信、愚昧中解放出来,但也树立了科学的绝对权威,将“科学”与“正确”完全划了等号,使人们从“神佛”转向了对“科学”的绝对崇拜,而与科学最宝贵的内涵——理性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背道而驰。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的科学传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计划经济时期是由政府包办、自上而下、宣传灌输式的传统科学普及,强调科学权威、科学信仰,少讲科学方法与过程,也不会讨论科学的局限性与科学家的过失。

直到90年代,公众理解科学概念渐渐进入中国。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公众希望了解更全面的科学,应该为公众还原科学的全貌,并赋予公众科学话语权。之后,公众反思科学出现,公众开始对科学风险进行批判与质疑,并争取更多对话和表达思想的权利。

由最初的中心广播模式到公众逐渐参与、反思、批判,公众的科学素养、科学意识一步步演进,但几十年过去,受科学“权威性”影响的群体仍然不在少数,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据相关文献资料,美国2008年时就达到10%,瑞典2005年达到35%,加拿大2014年达到42%。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科学素质帮助人进行批判性思考,做出明智的决定,掌握技术以及适应变化和发展。提升科学素质,需要政府、学校、企业、个人的多元参与。

结语

科学不等于正确,任何时候,独立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都闪烁着光辉。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