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信创独角兽企业100强
全世界各行各业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

2021新能源汽车产业排行

2022-05-20 eNet&Ciweek/白华

2021新能源汽车品牌排行
RK品牌iPiFiB
1比亚迪90.1095.2087.4690.92
2特斯拉90.2095.3087.0090.83
3上汽通用五菱90.2095.2087.0090.80
4长城新能源90.2095.2086.8690.75
5广汽埃安90.2095.2086.8190.74
6宝马90.1095.1086.8790.69
7奔驰90.0095.1086.8590.65
8蔚来89.9095.1086.8690.62
9上汽乘用车89.8095.1086.8690.59
10小鹏汽车89.8095.0086.8590.55
11奇瑞新能源89.9095.1086.6290.54
12长安新能源89.9095.1086.5990.53
13理想汽车89.7095.0086.8090.50
14吉利汽车89.6094.9086.8290.44
15大众ID89.5094.9086.8090.40
16哪吒汽车89.9094.7986.4890.38
17威马汽车89.9094.7086.4790.36
18零跑汽车89.9094.8086.3390.34
19奥迪89.9094.7086.3390.31
20现代汽车89.9094.7086.2790.29
21起亚89.8094.6086.2490.21
22沃尔沃89.7094.6086.1090.13
23雷诺89.6094.6086.1290.11
24江淮汽车89.2094.5986.0989.95
25标致89.2094.5086.0989.93
26一汽丰田89.9094.4084.8089.70
27瑞驰新能源89.1994.5085.3689.68
28东风汽车89.1094.4085.3689.62
29江铃汽车89.4094.4084.8089.53
30爱驰汽车89.2194.4084.9389.52
2022.05互联网周刊/CIS/德本咨询联调

将时钟拨回至2021年,芯片荒的危机波及到整个汽车行业,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曾在节目中大吐苦水,“谁能给我芯片,我就请谁喝酒”。但即便如此,2021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以全年销量2627.5万辆收官,同比增长3.8%。其中,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突飞猛进是结束汽车市场连续三年下滑的主要原因。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54.5万辆和352.1万辆,产销规模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

显而易见,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制定,以基础软件为核心的新能源是一个全新的赛道。因此,抓住它,就相当于抓住了打破既定市场格局的关键。新生代交通架构逐渐成形,稳坐市场者与造车新势力都在摩拳擦掌,期待着新变局的出现。

产业发展的“信心期”

由于市场自身特性,“一窝蜂”现象时有发生。2015年前后,因政府补贴较高,大量资本疯狂涌入,但时至今日,除几家头部企业外,多数没有走到量产这一步。如今新能源汽车项目再次遍地开花,在造车新势力跑马圈地、传统车企寻求转型的同时,小米、华为等科技公司也高调入局。行业掀起新一轮产业扩张热潮,各地规划项目也逐渐落地。虽然伴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依旧有人清仓离场,有人重金入场,但产业发展总体向好。

为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不断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政策扶持和应用引领。去年1月,四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正式实施,以透明性、可预见性和延续性,为其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新版双积分政策的趋严也助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挖掘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助力快速发展。政策红利为汽车产业的繁荣提供了根本保证。

与此同时,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努力克服疫情反复、芯片供应紧张等的影响,抓住大众认可度提高、需求持续上升的机会,不仅使得全年产销创历史新高,市场渗透率也不断提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运行监测报告》显示,去年新能源汽车累积销量渗透率达13.4%,意味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可以预见,随着2022年12月31日购车补贴政策的正式终止,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也将进入全面依靠市场主导的新阶段。由政策驱动为主、市场与政策的双轮驱动再到市场的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出一条转型升级的新路子。从全球市场来看,中国力量也在这场愈演愈烈的竞争中逐渐呈现引领之态,步入“信心期”。

生态建设是根本

今年以来,在国际大宗商品飞涨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迎来了新一轮涨价潮,截至3月底,市场普遍涨幅已达到5%-15%的区间。其原因主要在于补贴退坡、芯片短缺叠加关键原材料价格飙升等因素,汽车厂商为维持自身正常运营,向下游消费者转嫁一部分涨价压力。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产品价格的涨幅并不完全根据成本的变化而变化,而是综合考量各方因素的决定。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的发展重点是抢夺市场份额而非盈利,因此,如果出现因涨价带来的市场需求下滑,汽车厂商便会采取一定行动。例如在1月份的涨价潮之后,部分新势力在发现订单不如预期后,便加大促销权益弥补涨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工信部、发改委、协会等机构也针对材料价格上涨做了很多工作,使得关键原材料价格出现稳定的局面。因此,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回归正常只是时间问题。

如水珠滴入水面,涨价潮也引起了整个市场的波动。但销量只是一个结果,关键还在于车企的体系竞争力建设,背景越躁动,冷静就越发可贵。特斯拉经常站在风口浪尖,但其销量不降反增,归根结底就在于强大的品牌效应和产品力。抛开原料上涨这些不可控因素,新能源汽车厂商要做的,不是单单指望提高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更应该通过全力投入引领行业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当下环境中抵抗突如其来的风险,也将品质答案摆在了消费者眼前。

只有不断地找寻不足,方可获得持续进步的驱动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是夹缝中被迫求生,而是在新机会中谋取大的发展。从全球视角来看,国内品牌并非不堪一击,甚至在销量上还相对靠前。原因就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自主品牌表现力极强,通过从产品研发到服务体系的全链路生态建设,能够通过对消费者的快速反馈机制助力产业链主动转型调整,从而形成领先优势,从整体上有助于产业链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水平。

结语

当降污减碳、绿色出行成为一种新时尚,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自不待言。充分竞争、充分进步,诸多海外品牌在“想进来”的同时,中国自主品牌也一脚“电门”踩到底,自信地“走了出去”。

相关频道: eNews 排行

您对本文或本站有任何意见,请在下方提交,谢谢!

投稿信箱:tougao@enet16.com